未来5年乃至15年,广州海珠怎么干?听发改局来解读
2021-02-07 23:37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未来5年乃至15年,海珠怎么干?海珠区发展和改革局有关负责人解读了“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焕坤

2月7日,广州市海珠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在海珠区文化会议中心开幕,《广州市海珠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交会议审查。

未来5年乃至15年,海珠怎么干?海珠区发展和改革局有关负责人解读了“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

问:“十四五”时期,海珠区提出了怎样的发展定位?

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数字经济示范区、产城融合引领区、城央生态宜居区、文商旅融合样板区。

对于建设数字经济示范区,要以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为核心动力源,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企业,做大做强总部经济,带动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对于建设产城融合引领区,要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基础,深化城市更新,持续优化生产生活生态发展方式,深入推进宜居宜业宜游的产城联动发展,努力成为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引领区。

对于建设城央生态宜居区,要依托特有的“江、涌、湖、林、园”江岛生态系统,围绕“湿地生态、岭南文化、湾区绿核”,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空间提质增效,优化城区路网体系,提升综合城区功能,高品质建设绿色、美丽的城央生态宜居区。

对于建设文商旅融合样板区,要推动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提升文旅、商贸、生态、创新、教育、艺术六大名片影响力,全力打响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生态文化、创新文化海珠品牌,高质量促进文商旅融合发展。

问:在上述定位之下,如何谋划城区发展布局?

答:《规划纲要》提出构建覆盖海珠区全域的“一区一谷一圈”发展布局。

在东部建设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定位为广州“数字+会展+总部”融合创新的产业新高地。与广州国际金融城片区金融、贸易等现代服务业资源深度融合,与鱼珠片区合作推动建成一批应用场景示范项目;争取国家、省、市支持,推动上级先行先试政策优先在琶洲数字岛试点。

在中部建设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枢纽、创新创业集聚高地和生态休闲特色空间。明确要整合大学、大院、大所、大装置、大平台等科研资源,打造新港路科技创新带,推动科研资源优质产学研成果落地、转化、应用;

推动中大纺织商圈向数字化、规范化、高端化、品牌化、时尚化方向发展,引进时尚产业资源,构筑时尚产业生态;

推动环中大、环湿地区域城市更新,推进内通外联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现有村社物业整体环境;充分发挥海珠湿地生态优势,建设“无界湿地”,实现生产、生活与自然无界共生。

在西部建设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定位为广州历史文化传承地与品质消费体验地。明确要注重保护与活化,高品质推进南华西骑楼街、洪德巷等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以修旧如旧模式建设更多“太古仓式”的文商旅融合特色体验区;全面推进“江南西—宝业路—金沙路—太古仓”商业美食大道建设。

问:“十四五”时期海珠进入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在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突破发展方面有什么谋划?

答:首先,海珠把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作为战略引擎工程,全力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其中,产业数字化方面,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高端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同时支持发展安全测评与认证、咨询、预警响应等专业化服务,增强信息安全保障支撑能力。

在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方面,打造“互联网+”升级版,推进数字会展、数字文化、智能家居、智慧医疗等应用,助推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在线经济、数字贸易、无人零售、无人配送、无人驾驶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第二,充分发挥海珠中心城区区位优势,紧抓总部经济,瞄准行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形成数字经济、商贸会展、文化旅游、绿色建筑等特色总部经济多元化发展格局。

通过优化总部企业招商模式,积极吸引和培育一批符合海珠区产业发展方向的优势总部企业,构建“头部企业+上下游配套项目+研发+场景应用+金融”产业生态集群。

此外,“十四五”期间,海珠将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商务、科技服务、现代商贸会展、文化旅游五大主导产业发展,做优做精人工智能、新兴金融、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都市型工业、绿色建筑等传统产业迭代升级,并前瞻布局区块链、量子科技、太赫兹、纳米科技等未来产业。

问:《规划纲要》中,海珠如何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在基础设施联通方面,海珠将加快推进广佛环线、穗莞深城际琶洲支线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在制度衔接方面,落实省“湾区通”工程部署,聚焦食品安全、环保、旅游、医疗、交通、通关等重点领域,深化与港澳的交流合作。

在产业和科创合作方面,强化与深圳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项目合作,加深与佛山在工业互联网、超高清视频等领域的协同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琶洲数字岛、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助推广州“一区三城”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资源共享。

在社会民生融合方面,强化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如支持粤港澳三地中小学校结为“姊妹学校”、三地幼儿园结为“姊妹园”,不断增强港澳同胞认同感和凝聚力。

“十四五”时期,海珠将如何进一步发挥教育医疗资源优势,建设教育医疗强区?

答:教育方面,海珠将以“集团化提升存量,学区化促进均衡,品牌化打造增量,特色化提升内涵,信息化提高效能,微改造改善条件,阶梯化成就引导教师专业成长,规范化完善教育治理”为主要策略,集中解决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与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的新时代海珠教育。

同时,不断开发和开放终身教育资源,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培育引进更多优质师资资源,完善教育发展保障体系。

医疗方面,推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新院址、区妇儿医院、区疾病控制中心等一批优质医疗机构建成使用,探索成立海珠医疗集团,组建区心电、影像、检验等资源中心和卫生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构建区域整合型优质医疗服务体系,并在条件成熟的区域构建健康社区“15分钟就医圈”。

推动互联网诊疗服务、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服务、“互联网+药学服务”、“互联网+护理服务”健康快速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此外,聚焦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探索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建设。

“十四五”时期,海珠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答:海珠将对养老、文体、住房、安防等设施进行均衡布局和分级配置,着力推进幸福城区建设。

首先,围绕“老有颐养、弱有众扶”,一是持续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加强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建设,促进“家政+养老”融合发展;

二是加快建设托幼一体的托育服务体系,新改扩建一批社区照护机构和设施,加强保教队伍建设;

三是加强妇女劳动保护、卫生保健、生育关怀、社会福利、法律援助等工作;

四是强化家庭监护,健全未成年人保护与服务体系,设立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

其次,充分发扬海珠区人文底蕴深厚、文化元素集聚的优势,活化全国劳动大会旧址、洲头咀抗英纪念碑、邓世昌纪念馆、南石头红色事迹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资源,以十香园为核心建设国际岭南书画艺术之乡,“一街一品”创建特色街区,讲好海珠故事,做强文化品牌,提高城区文化软实力。推进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在东部地区规划建设大型综合性体育场馆等设施。

提升“走读海珠”湿地徒步大会活动以及环岛概念运动休闲旅游产品,规划建设以徒步登高、悬空走廊等极限运动为特色的广州塔极限运动功能区,拓展居民体育活动选择。

然后,多渠道发展保障性住房,加大人才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筹集力度,完善公共住房分配和管理机制。(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郭思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