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罗必良:广东乡村振兴要打好“特色牌”,县域经济是关键切口
2021-01-25 17:45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广东区域短板依然存在,农村内需潜力有待挖掘,乡村振兴任重道远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璐瑶
图/受访者供图

“推进乡村振兴,县域经济是一个关键切口。”日前,在广东省两会上,广东省政协委员、省政协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院长罗必良接受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专访时这样呼吁。

广东应该如何扬长补短、推进乡村振兴?他建议,广东要打好“特色牌”,以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为抓手,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痛点,用大湾区市场的强大马力,拉动县-镇-村的全面振兴,让城市充满活力,农村也充满活力。

广东省政协委员罗必良。受访者供图

乡村振兴不要局限于“就农村说农村”

“过去5年,广东在推进乡村振兴、补齐粤东、粤西、粤北区域短板、扩大内需促进双循环,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值得点赞!”罗必良说。但广东区域短板依然存在,农村内需潜力有待挖掘,乡村振兴任重道远。

在他看来,乡村振兴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尤其要选准路子。

乡村振兴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罗必良亮出了一个数据:广东第二产业的比重由2019年的40.5%下降为2020年的39.2%。“究其原因,是广东的农村工业化发展滞后,农村小城镇发展严重不足,县域经济亟待振兴。”

广东县域经济发展有多少潜力?为此,罗必良专门做了数据分析。“我们的分析标明,在2018年各省GDP总量中,广东县域在全省的占比仅为31.5%。”他告诉记者,如果这一比重提高到六成以上,至少能够为广东GDP再贡献1/3的增量。短板就是潜力。县域经济蕴含着极大的发展潜力。

他认为,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要破解村一级在人才、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就业空间、产业规模等方面的短板,县城是一个关键的切入口和抓手。

“在我看来,乡村振兴不能局限于村庄概念,单单就农村说农村。广义的农村包括县城及以下区域,县域经济实际就是广义的农村经济。”他认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功能的融合、互促与互补,就应该实现从县域经济到镇域经济再到村庄经济的全面振兴。”罗必良说。

发展县域经济可为农村带来产业、能人

推动县域经济,抓手落在哪一级?罗必良提出,县城是最关键的抓手。如果仅改造村庄,镇可能就衰败了,县的活力又不够。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看起来跟乡村振兴没关系,实际上可以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一连串的问题。

如何破解农村缺人才的问题?罗必良认为,乡村振兴亟需人才,尤其是懂经营的能人。而在一个村庄范围内,要形成这样的人才群体,非常困难。回乡创业者在村庄范围内发展,又会受空间、资源限制,难以施展拳脚。他建议,应在县域范围内打通资源,让这些能人可作为、有作为。

如何破解乡村交通、医疗、教育等基础保障问题?调研中,罗必良发现,大部分农民会选择到县城买房、看病、就学。“一个村建学校、医院等,很难成规模,而县城的基础设施具有规模性,可以集聚扩大优势资源。”

如何破解乡村产业振兴问题?罗必良认为,要改变传统农业“一家一户”式分散、小规模经营格局,形成适当的产业集群。“这方面县城有比较优势,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形成产业链。这样一来,产业竞争力、就业稳定性、盈利空间、市场网络等就越大。”

在他看来,如果以县城为抓手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不仅“一村一品”更容易形成,还可能培养、吸引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能人、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企业家,甚至会涌现出一批农业产业园,让小农经营也能融入产业链条,既能提高抗风险能力又能改进产品质量。以县城带动人及各种要素的集聚,以地动带动园区的规模化,以园区的集群化对接城市产业链网,县域经济才可能融入现代经济的分工体系。

“县域经济是民生经济。”罗必良说,“要提升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稳定性、改善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活力,尤其让老百姓分享发展的成果,县域经济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广东乡村振兴应该打好“特色牌”

广东乡村振兴,应该怎样找准路子?罗必良提出,就广东而言,区域发展不平衡与城乡发展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县域经济发展不足造成的。其中,县城尤其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县城发展的滞后,是问题的关键。缓解广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强化广东经济发展内循环的活力,必须高度重视县城在县域经济与乡村振兴中的战略性作用。

广东应该如何扬长补短?他建议,广东应该走岭南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

他认为,广东有打“特色牌”的优势。“广东各地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比如潮汕文化、客家文化、雷州文化等。广东的县城、村庄都可以打造出不同的风格,保持住当地独特的文化风情和地域特色。”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也将给广东从县城到村庄的振兴带来强大的马力。“粤东粤西粤北跟大湾区的功能是互补的,大湾区有庞大的市场,可以通过湾区的辐射,形成强烈的生态、人文、景观等多重意义上的互补,让每个地方都不成为‘被遗忘的角落’。”罗必良说。

同时,农村不能局限于仅满足基本需求的“菜篮子”、“米袋子”功能,各地必须将产业融入到大湾区的市场、发展格局中,包括农业、工业、旅游休闲乃至各种新业态等。

在他看来,有了地域文化特色和大湾区带动这两大优势,广东的乡村无论从产品、市场、功能发展来说都有足够的空间。“比如徐闻的菠萝具有产品优势,有规模优势,有岭南特色,如果能够进一步提升其产业链与价值链层次,甚至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因此,他建议,广东应该打好“特色牌”,让城市与农村形成有效互补。着力推进广东的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县域经济、打造小城镇产业集群、做大做优县城,形成县城、乡镇与村庄的联动与协调。“这对于破解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激发农村内需活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助力新发展格局与高质量发展,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不仅利在广东,也功在示范全国。”(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吕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