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符畅
今年广东省两会期间,广东省政协委员、固生堂中医连锁服务机构创始人涂志亮提交了多份提案,其中有4份都是围绕中医药发展提出的中肯建议。
他表示,随着互联网诊疗不断推广,有必要成立国家级中医现代化工程技术应用中心,推动中医智能化产业发展。
在线问诊难以满足“望闻问切”需求
涂志亮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尤其是疫情发生以来,互联网诊疗逐渐成为老百姓看病时的选择之一。
“目前,我国各类互联网诊疗平台已达2000余个,互联网诊疗市场规模已接近1000亿人民币。”他说。
不过,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切脉是中医看诊的一大特色。而在互联网诊疗场景中,在线问诊很难满足“望闻问切”的需求,因此,患者的信任问题成为制约中医互联网诊疗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另外,线上问诊会产生海量的诊疗数据,这部分数据的安全管理和应用也是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而目前,仅依靠单个互联网诊疗平台,很难将这些医疗大数据推向应用层面。
建议进一步推动中医智能化产业发展
基于以上瓶颈,涂志亮表示,希望能够成立国家级中医现代化工程技术应用中心,推动中医智能化产业发展。
“国家中医现代化工程技术应用中心围绕中医现代化,即中医智能诊断和大数据应用两个方向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动可穿戴设备研发生产,并成立产业基金扶持企业创新发展。”他说。
同时,要助力中医互联网医疗发展,深化医疗健康供给侧改革。
在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四手法基础上,针对临床常见病、典型病的证候诊断与治疗,应用数据智能化处理方法,将中西医不同模态数据进行融合,实现诊疗数据层面的无缝对接,并以中医辨证论治思维为主导,运用大量行业规范和已有诊疗方案数据,通过运用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方法,建立以中医临床诊疗目标为指向的“中医病证智能诊疗决策支持系统”。
在智能化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方面,涂志亮建议,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生产智能面诊仪、智能舌诊仪、智能脉诊仪、智能问诊仪、基因筛查、家庭健康管理机器人等一系列产品。
“一方面可以拓宽中医产业化深度,满足居民从诊疗到健康管理全方位的需求;另一方面,智能化产品的投产也会带动医疗器械企业发展,助力当地的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他说。
此外,还要实现医疗大数据走向应用,健全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疗效评价体系,助力新药研发。
“以往我们通过检验检查,观察生化指标的变化来评价疾病疗效,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也是基于西医的评价标准来进行。”他指出。
他还指出,可以利用远程诊断工具存储的大量结构化病历数据,结合西医的生化检测指标,将这些数据进行标准归类,运用机器进行深度学习,形成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疗效评价体系,即通过面相、舌相、脉相的变化来判断疾病进程和疗效。
而在药物研发方面,要尊重中医药特点,进一步重视人用经验对于中药安全性、有效性的支持作用,按照中药特点、研发规律和实际,构建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审评证据体系。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樊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