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晶 孙绮曼
实习生 苏璇 莫广贵
1月20日,一趟中欧班列在阵阵汽鸣声中启程。这是粤港澳大湾区今年开出的首趟定制化专列,它满载50个集装箱热水器、洗碗机等家电产品从东莞石龙货站向俄罗斯开去;
同一天,广东举办的“保供稳价安心”数字平台——2021迎春网络年货节活动开幕,1月20日—2月26日期间,消费者不但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购买年花,相关部门还广泛组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登陆专区“卖年货”;
链接全球,辐射内陆,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广东精准落实积极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加自觉地担当好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使命与责任。
在这里,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效应充分释放,科技创新引擎带动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推进“一核一带一区”建设,从“两头在外”到拥抱“双循环”,广东在内外兼修中勠力塑造发展新优势。
持续释放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强大动力
1月18日至19日,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在广州召开。
会议强调,要围绕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抓重点、带全面,以新担当新作为奋力推动“十四五”开好局。
广东提出,要以“双区”建设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引导各项改革朝着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聚焦发力,推动“核”“带”“区”一体协同、各扬所长,持续释放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强大动力。
作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重要节点城市的广州和深圳,早已奏响了新发展协奏曲。
在深圳,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号角已然吹响,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海洋经济、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七大新兴产业,深圳前瞻布局10个重点领域和6大前沿领域,在5G、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超高清视频、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数字经济等领域出台专项政策,2020年前三季度,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7184.51亿元;
在广州,一张新发展蓝图已经铺开:协同粤港澳大湾区联动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和数字新基建,加快建设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围绕“三个一批”企业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建设现代化产城融合产业集聚区,加快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和低效园区提质增效,打造“两城两都一高地”(智车之城、软件名城、显示之都、定制之都、新材高地),建设全球数产融合标杆城市,到2023年,广州将为5G网络建设提供9万个站址;
新格局的战略突破在于打造区域性的新增长极和开放新高地,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效应进一步显现。
今年,广佛环线南段和佛莞城际将建成,新开工深惠城际(深圳段)、珠肇城际等11个城际项目,粤港澳大湾区对外高铁主通道和城际铁路网骨架将于2025年初步形成。
在建设世界级机场群方面,广东将推进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三跑道扩建,加快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前期工作,提升珠海、惠州机场服务能力,携手港澳共同打造世界级机场群,打造覆盖全国、辐射全球的航线网络。
加快科技创新与制造强省建设
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创新驱动、创新引领。
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马兴瑞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透露,预计202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超过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1%,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7.2%。
广东面对疫情大考展现出强劲的韧性,底气来自于创新。
马兴瑞表示,广东将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围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加快实现从创新大省向创新强省转变。加快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抓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高标准建设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在广东,剑指重大需求和基础前沿,10家广东省实验室建设进展顺利,实验室体系愈发完备;东莞散裂中子源、深圳国家基因库、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等大科学装置加速集聚,粤港澳大湾区世界一流大科学装置群呼之欲出。
不仅如此,2020年11月20日,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建设启动会在光明科学城举行。
11月21日,中科院广州明珠科学园一期项目建设启动大会举行,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落户南沙,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力学所南方中心、沈自所智能院、中科院广州分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华南植物园等新建科研院所、迁建科研院所以及三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全面铺开。
2020年12月10日至13日,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在广东举行。
从一线技术人员到科研院所的研发人才,广东在科技创新领域苦练内功,积蓄力量深耕原始创新,全力突破更多“卡脖子”技术,积极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广东路径。
强化撬动功能坚持供需双向协同发力
构建新发展格局,拥抱“双循环”,广东还有哪些优势?
广东经济总量占全国近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1/10强,外贸进出口额占全国1/5强。
在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上,广东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激发消费潜力,聚焦优化结构扩大有效投资,坚持软硬并举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在服务国家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中发挥优势、把握机遇。
日前,广东省工信厅方面表示,广东将坚持供需双向协同发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在着力提高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方面,广东将实施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创建国家“三品”战略试点示范城市,遴选发布消费品新产品,提升高端消费品供给能力;
在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方面,广东将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积极推动重点行业实施能效对标和能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推动工业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持续推进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快建设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在加快发展工业文化方面,广东将建立工业旅游培育资源库,推动工业旅游项目落地,讲好工业发展故事。培育首批省工业遗产,做好国家工业遗产申报推荐工作。
升级供应链,加快流通体系现代化建设,广东传统贸易市场模式也在悄然改变。
截至2020年10月底,广东跨境电商企业数量已超10万家,跨境电商产业园区25个,建设海外仓287个,取得国际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达161家,成为全国经营国际快递业务市场主体最集中的省份。
2020年广东新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7个,2020年1-10月,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25.1%;市场采购出口增长49.9%。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充满活力和潜力的消费大省广东更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各地促消费政策稳步推进,居民消费需求不断释放,广东消费品市场明显回升,特别是线上零售持续快速增长。
2020年1-11月,广东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3万亿元,11月当月增长4.0%,增幅比10月提高3.7个百分点。
“十四五”大幕开启,牛年新春将至,居民消费需求逐步升温。此时的南粤大地,正以崭新的姿态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拥抱“双循环”,为构建新格局贡献广东新动能。
【企业样本】
广州纺织工贸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两条腿走路” 助力双循环
作为一个传统的外贸型企业,广州纺织工贸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广州纺织”)从2020年起便开始投身内销市场。如何利用好国内的超大市场,在推动“国内大循环”的同时兼顾国内国际“双循环”成为外贸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
在第128届“云上”广交会上,广州纺织不仅专门增设了面向国内采购商的普通话专场直播,同时也为国内市场设计了新的产品线。“我们以前做外单的时候,一般采用的棉纱手感比较硬、比较花哨,内销市场风格就会内敛一点,用柔软的纱线。”广州纺织设计师高新武告诉记者。
而实际上,作为老牌纺织品进出口企业,广州纺织在助力国内大循环方面正在进行更多的规划、筹谋着更大的动作。
大步转内销
对于外贸型企业来说,在转型内销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许多的问题。出口团队与内销思维之间的矛盾、内销拓展资源不足、企业内部制度改革等问题都成为了外贸企业成功转型内销的一个个雷区,而其中最大的问题便是外贸产品在海内外市场上的风格差异。
广州纺织副总经理关勇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公司的“必杀技”在于广州纺织拥有自己的设计团队和服装设计学院,因此在设计能力上具有一定优势。
“以出口服装为例,外国人的服装尺码普遍偏大,花色较为夸张丰富,和国内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差异较大。2020年我们在产品设计上进行了创新,在风格、版型、色彩、花型等方面都做了内销化的转变。”关勇透露,广州纺织还同时引导上游工厂进行转型,内外贸“两条腿走路”。
“不管内销还是外贸,其实一通百通。”在关勇看来,不管外贸还是内销,企业最主要的还是做好品牌和服务。
助力双循环
“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开拓进口棉纱的国内市场,联通国内产业链,2020年全年我们进口了超3000万美元的棉纱,主要来自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关勇告诉羊城晚报记者,2020年广州纺织公司进口板块在棉纱进口项目的带动下取得了可喜增长,现正谋划建立棉纱交易平台。
“双循环格局意味着我们要利用好国际市场要素,提升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我们外贸企业可以充分发挥国际贸易服务的综合优势,在供应链国际流通环节中起到关键的枢纽作用,提升国内供应链抵抗外部波动和风险的韧性。”广州纺织公司的母公司广州轻工工贸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家园表示。广州轻工工贸集团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政策背景下,主动调整业务结构,做实出口、做大进口。
【专家说】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
双循环是深谋远虑的长期目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
这一新格局的提出是基于怎样的考虑?“双循环”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分别具有怎样的意义?在这一历史机遇时期,在粤企业如何利用好大湾区的利好形势投身新格局的建设之中?基于这些问题,羊城晚报记者对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进行了专访。
羊城晚报:“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基于什么考虑?
林江:我们都知道,拉动GDP增长依靠出口、消费和投资三驾马车。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时间里,我们大部分经济增长都不是靠内需拉动,而是主要依靠外部需求,也即出口。
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肆虐、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得以在全年获得2.3%的GDP增长,成为全球唯一一个有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出口功不可没。
但是疫情终究会过去,世界经济舞台会重新热闹起来。一方面,东南亚国家恢复生产后中国的订单会减少;另一方面,中美贸易摩擦仍持续产生影响。在外部需求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为了不受制于人,提高稳定性,国家必须回归到根本,拉动内需以刺激内部消费。中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要寻找新的动力,这个动力很可能就来自内需。因此,而中央在此时积极推进内循环,是未雨绸缪的举措。
羊城晚报:如何正确理解“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含义?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林江:要正确认识“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就需要理解内需动力不足的原因,理解需求侧的改革,理解新格局的前瞻性。刚刚过去的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需求侧管理,并且对于需求侧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从需求侧来说,一是依靠人口增长,二是依靠消费能力的增长,而消费能力增长的最大关联因素就是收入的增长。如果我们只有国内的消费,没有国外的消费,那么也就是说我们一些工厂的生产产品无法迈向国外,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的话就会丧失一部分的消费能力,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外部需求反过来也是在拉动内部需求。如果外部需求不振,内部需求也很难蓬勃发展,所以内外需求、内外循环之间是辩证联系的。
中央现在提出的“双循环”新格局,不单单是2021年要做的事情,更是一个深谋远虑的目标,是具有前瞻意义的布局。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未来“双循环”格局将成为我们重要的目标方向。
羊城晚报:面对双循环带来的新机遇,粤企如何在新格局下寻求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
林江:在传统产业中,广东的企业借助产业集群效应获得了快速发展。
珠三角过去引以为豪的产业链在数字化的大数据时代逐渐失去了优势。5G时代,所有数据都可以在云端进行交换,“云中漫步”让距离不再成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面对面工作,一些上下游产业链被打破,原来的理念和逻辑已经被突破了。因此,新的逻辑是否可以为产业界、企业界、地方政府所理解是对粤企最大的挑战。如果地方政府还是围绕着传统产业链去理解,那就会难以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
我认为,在新的时代要求下,企业要有几点清晰的认识。首先,企业需要明确自己想做什么。做玩具、做衣服的企业跑去做半导体,不仅是个体的失败,更是社会资源的浪费。第二,在确定了方向之后,需要知道企业的缺口在哪里,是资源、人才抑或是资金的问题。第三,产品生产出来了,需要怎么卖?卖到哪里去?企业单单关上门自己和自己玩是不够的,一定要通过外部需求的激发,令内部需求得到发展。而对于政府而言,与当地行业协会、企业达成共识则是关键,政府要引导企业更好地把握自身与环境的状况,增强重构产业链的信心。
【数说】
海关总署广东分署1月20日公布数据显示,2020年,广东外贸进出口7.08万亿元人民币,较上年(下同)下降0.9%,其中,出口4.35万亿元,增长0.2%;进口2.73万亿元,下降2.6%。现贸易顺差1.62万亿元,扩大5.3%。
“两条腿走路”,打通“双循环”,广东进出口规模继续稳居全国第一,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2020年,广东进出口规模占全国22%,继续稳居全国第一。2020年出口增长0.2%,已连续4年保持增长,规模再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广东省内良好市场需求也为扩大进口提供了有力支撑。2020年,广东集成电路进口8838.2亿元,增长7%;天然气、煤和铁矿砂等资源类商品进口量分别增加29.5%、11.9%和8%;肉类、粮食等农产品进口量分别增加78.9%和44.1%。
粤企的无限潜力与活力是广东能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2020年广东民营企业带动作用突出,内生动力不断增强。2020年,广东民营企业进出口3.9万亿元,增长5.5%,占广东外贸比重提升3.3个百分点至55.1%,拉动广东外贸增长2.8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2.79万亿元,下降7%;国有企业3748.2亿元,下降10.7%。(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梁泽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