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焕坤
通讯员 荔宣
今年春节,在广州可以收获春暖花开,还能欣赏到美轮美奂的铜胎画珐琅。1月20日至5月9日,“西风焕彩——新入藏铜胎画珐琅精品展”在广州十三行博物馆举办。本次展览展出博物馆近两年新入藏及精品铜胎画珐琅100件(套),以期让更多人认识广珐琅这一传统文化技艺。
据介绍,本次展览展品年代跨度大,文物年代涵盖清早、中、晚期至民国,罕见的清代康熙时期的铜胎画珐琅花鸟纹花口盘也在展览中首次亮相。该盘尺寸口径45厘米,釉面亮丽,绘工精细且富有意境,花纹丰富,保存较好,尺寸较大,为清早期难得一见的精品。该盘圆碟花口,碟心花形开光内白地彩绘荷塘翠鸟、月季绶带鸟图,碟沿为花瓣形,随形而绘各色花卉纹、如意形纹装饰。
此外,展品器型和纹饰图案丰富,既有中国传统纹饰,也有西洋纹饰,部分还带有广州的珐琅作坊款识。该展览展示了三百年来广州与外来文化相互交融的独特魅力,还能为铜胎画珐琅的研究提供更多实物资料。
博物馆有关负责人透露,春节期间,广州十三行博物馆还为广大市民准备了神秘利是,详情可关注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铜胎画珐琅技艺于清康熙年间,从欧洲传入中国,并在盛清时期达到了极高的工艺成就,成为宫廷新宠,并有日月光华、云霞变化之美誉。
在历史长河中,广州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贸易港口。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海设关后,广州得西方珐琅技艺之先风,迅速在画珐琅工艺领域焕发出新的风采。广州画珐琅既面向清宫廷及国内市场,同时兼顾外销。繁华的广州贸易促使画珐琅技艺在本土取得了长足发展。开放包容、技艺精湛的广州工匠,握着手中的画笔,绘画出连接世界潮流的图案;经过八百度的烈焰,烧制出流光溢彩的釉面。从“洋瓷”到“华彩”,画珐琅技艺在广州完成了华丽的转身。
广州十三行附近是清代铜胎画珐琅的主要生产和贸易基地。作坊集中在十三行北面长寿寺附近,清末民初的广珐琅作坊聚集在大新路一带。(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柳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