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评论员 林如敏
家庭教育法草案20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草案提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在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不得对未成年人有性别、身体状况等歧视,不得有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不得胁迫、引诱、教唆、纵容、利用未成年人从事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活动。
对于正常父母而言,“不得胁迫、引诱、教唆、纵容、利用未成年人从事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活动”,大概是不言而喻的。而“不得有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恐怕就有点戛戛乎难哉了。
教育、成长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它包括了许多形而下的具体指向,也包含了诸多形而上的理论思辨,绝非三言两语即可厘清。但若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为例,单是功课焦虑一项,就动辄要和家庭暴力扯上关系。
关于辅导作业以及由此引发的焦虑,各路网民创作了无数段子,笑点与泪点齐飞。段子之外,亦不时有真实案例见诸报端,比如辅导作业气到脑梗、气到心脏病发作等等。人们看到这些段子和新闻,并不觉得荒谬、不觉得匪夷所思,盖因中国式父母,大多深谙个中三昧,功课焦虑,由来已久,于今尤烈。
于是就难免夹杂着打骂。明知此法收效甚微,但当时当下,一腔怒气无处诉,喝斥之声,不绝于耳。家庭教育法草案审议通过之后,这种教育方式大有违法之嫌。
但在家庭这种相对独立封闭的空间里,如何监督家庭教育有无违法,这确是一个问题。让未成年人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及相应的维权渠道,这是相关法律不沦为一纸空文的前提。
“不得有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与其说是一纸冰冷的法律条文,不如说是成年人必须正视的修行。(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谢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