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通讯员 贺晓楠
1月16日下午,由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如果父爱缺席》新书分享会在广州四阅书店举行。该书作者胡慎之是中国家庭关系研究专家,该书凝结了他二十余年的从业经验,对一些中国家庭中存在的“父爱缺席”的现状进行了深刻解读。(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我们的父爱为何会缺席?
很多人认为,只有父母离异、父亲早逝、父亲常年不在家或是父亲常常对孩子施加暴力行为,才会导致一个人的父爱缺席,可事实并非如此。
这些年流行的“丧偶式育儿”“诈尸式育儿”这些热词,说明在很多家庭里,虽然父亲一直都在,但他们对孩子的贡献却微乎其微。胡慎之表示,父亲的角色跟丈夫、男人的角色是不一样的。一个好丈夫,不一定是一个好父亲。“同样,一个把很多资源带回家,拥有高男性价值的爸爸,也不一定是完成了父职的好爸爸。”
那什么样的父亲才算是好父亲呢?美国卫生部组织编写的《父亲在儿童健康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中,提到的“父亲功能”包括七个方面 :
1. 和孩子的妈妈培养积极的关系 ;
2. 花时间陪伴孩子 ;
3. 养育孩子 ;
4. 恰当地规训孩子 ;
5. 引导孩子走向家庭以外的世界 ;
6. 保护和抚养孩子 ;
7. 成为孩子的模范。
想要在这七个方面都做得面面俱到并非易事,胡慎之举了个例子来说明:
有一个来访者,是个富二代,他娶了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孩。他说女孩不仅人长得好看,性格也非常好,还特别勤劳。生了两个孩子后,她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刚开始,富二代对妻子非常满意。他常常不回家,回家就瘫在一边玩游戏。妻子从来不说他。他想要帮忙做点儿什么,妻子也总是说:“你能做什么呀,你就旁边玩去吧。”
后来,他想跟孩子亲近,妻子也会从中阻拦,甚至劝他不要“帮倒忙”。慢慢地,孩子跟他非常疏远,他感觉自己在这个家里被边缘化了。
例子中的这位父亲,并非主动不想跟孩子亲近,但由于妻子的关系,孩子跟他渐渐疏远。他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应得的父爱就是缺席的。
胡慎之表示,这只是父爱缺席的原因之一,更多的原因包括:
父亲经常莫名其妙地对子女发火,吼他、揍他,甚至挖苦、挑剔;
父亲对子女总是漠不关心,无法沟通;
父亲总是跟孩子的母亲吵架,父母之间互相说坏话;
母亲太强势,总是嫌弃、看不上父亲……
“在这些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得到的父爱必然是缺席的,他们的人生也必将蒙上一层阴影。”胡慎之说。
父爱是力量的起源但不是力量本身
父爱缺失对我们人生有哪些负面影响?
胡慎之表示,父爱缺席的孩子,不但没有获得应对外部世界的能力和成功经验,也得不到父亲传递的勇气,这会导致他们成年后很难在外部世界获得成功,也会影响到他们的爱情和婚姻。
书中有这么个案例:
有一个来访者,她的爸爸是个脾气非常暴躁的混混。小时候她看到爸爸跟妈妈的相处,不是吵就是打。于是她的整个童年经历给了她一个印象 :男人对她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后来妈妈总算跟爸爸离婚了,又迅速给她找了另一个“爸爸”。新爸爸是一个相对懦弱的人。妈妈经常在家里“修理”这个爸爸。每次看到妈妈在家里吼爸爸,她都会有一种羞耻的感觉。她打从心眼里觉得这个爸爸也是没有价值的。
长大后,她找了很多男人,但是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她总是觉得“不安全”。因为幼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经历让她失去了对男性的信任,她不相信自己的伴侣可以是强大而有荣誉感的,是她可以信赖的对象。
于是在每一段亲密关系中,她总是会“习惯性出轨”。她“强迫”自己同时跟两个以上的人建立亲密关系。
除此之外,父爱缺席还会造成——
工作上:容易处不好和领导的关系;
情感上:容易缺乏魅力。女性无法自控地“作”,男性成为“妈宝男”;
生活上:做事没主见,遇事习惯性逃避;
婚育后:容易把父爱缺席的特质传递给下一代。
如果父爱缺失已成定局,该如何补救?
胡慎之认为,对成年人来说,真正的心灵柱石是内心的父亲形象,而非现实中的父亲。心中的父亲形象一旦形成,现实中父亲在或不在身边,都不会影响心中父亲形象的影响力。
“无论一个人原生家庭是好是坏,你都可以选择成为一个好父亲、一个好母亲,阻止父爱缺席的创伤延续,给予后代选择命运的力量。父爱是力量的起源,但并非力量本身。深刻理解父爱,才能生长出属于自己的力量,真正做到改善我们的工作、情感和生活模式。”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周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