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有斌:跨界生也能办出好医院
2021-01-06 21:44
他带领家族生意从纺织向医疗领域转型

文/张闻

上世纪80年代,南海西樵人何光德白手起家做起了棉纱生意,成为西樵纺织行业中的“一方大佬”,30余年后,正当人们以为他的儿子将“子承父业”时,他的儿子却另辟蹊径启动了自己的“大健康”梦。这位“纺织二代”名叫何有斌,他的“成绩单”,正是如今早已佛山知名的“佛山岭南医院。”

何有斌


思考:家族生意要向大健康产业转型

不少认识何有斌的人都存在这样的误解:这是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实际上,何有斌的童年同样吃过不少苦。

“我的爷爷去世得早,小时后,家里很穷,想改变命运的爸爸发现,由于供求信息的不对称,纺织市场蕴含巨大商机,这就是家族生意的开始。”孩童时期的何有斌,已经时常看着父亲不断敏锐地捕捉市场商机,拿到布料、和客户沟通、判断趋势、再反馈给棉纱厂……耳濡目染让何有斌从小培养出“市场意识”,对日后的发展方向产生重大影响。

2002年,高中毕业的何有斌已有了“敢为天下先”的潜质。那一年,如今的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初创伊始,“网购”对于绝大部分人还是陌生词。广东财经学院(原广东商学院)开设了一个新专业:电子商务。何有斌正是首批学生之一。“当时的阿里巴巴主要还是做进入口贸易的,我大二时还开了一个账号,在网上做成了几单生意。”不过,此时的电商威力并未显现,何有斌生意状况平平,权当是“攒经验”。

大学毕业后的何有斌继续赴加拿大深造,2012年毕业回国时,纺织生意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和父亲的促膝长谈,开始接触家族生意的何有斌下定了要转型的决心。“纺织生意有2大弊端,一是拖款严重,父亲公司有巨大金额的资金都被下游拖着;二是专利研发成本高,但被仿冒却十分容易,专利保护不了创新者的合法权益。”多番权衡下,何有斌认为,家族产业需要的不是“升级”,而是“转型”。

朝着什么方向转型?父亲的老朋友吴敏给出了建议:医疗领域是世世代代都可以从事的生意,做生意的同时往往也能兼顾公益事业,何不尝试转向大健康领域?就这样,既不是学医、更没有接触过医疗生意的何有斌转型进入了医疗行业,而曾经的佛山市抗击非典英雄、原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ICU主任吴敏则成了“良师益友”,为这自己看着长大的孩子“保驾护航”。

坚守:民营医院更要树立患者的信心

2014年的佛山民营医疗领域,机遇与挑战并存。何有斌发现,刚刚与季华路“无缝衔接”的禅城区南庄镇紫南村,正有一家证照齐全的医院准备开张,而原股东有意转让股份。很快,何有斌父子就注资成为筹备中的佛山绿康医院“新主人”。

不过,何有斌很快就发现了民营医院的难处。2014年医院刚开张时,医院花大成本招聘到多名高职称的专家医生,第一个月仅人工开支就达80万元,但当时一天的门诊量却只有20~30人。何有斌清晰记得,有一次,一名因车祸被送到医院的女子正在做手术,她经济不宽裕的丈夫赶来后,激动地怕打手术室大门,不断大喊“你为什么不转院?”——患者最初对医院的不信任可见一斑。

“我们知道,医院最有价值的是品牌,而这是要靠老百姓的口碑长远积累的。很多医院没坚持下来,才出现了社会对民营医院深深的误解。”尽管年轻,何有斌已有沉着的战略定力,开始那几年,即使每天都在为医院“烧钱”焦头烂额,但他始终坚持没给医生下达绩效考核任务,而是坚守医疗本质,用病人的满意度,医疗质量来考核医护人员。

医院在一直坚持中等来了回报。2017年9月,云南傣族姑娘魏月董和男朋友双双发生车祸,被送往佛山岭南医院(当时的“佛山绿康医院”),面对这个生命垂危又无家属签名的患者,医院也陷入两难境地:无家属签名,推进手术室抢救,一旦救不回来,经济损失是小,家属闹起来,医院甚至会有倒闭的风险;但不马上推进手术室抢救,这个病人肯定会因车祸而死。“还是救”,何有斌谈到,当时大家一心就想把人救回来,什么也没多想,抢救过来以后,魏月董住院100多天最多的时候欠下了18.7万医疗费用,医院从来都是尽全力去救治,没有任何一刻的怠慢。

今年8月,出院2年后的魏月董带着筹集的医药费出现在医院门口。“信义女子”魏月董“火了”,医院的大爱也得到全国点赞。何有斌的坚守得到了回报。实际上,坚守的佛山岭南医院,从2018年以来就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许多被治愈的病人口口相传,转院的少了,医院的门诊量、大手术量都有大幅增长。今年5月,医院正式更名为佛山岭南医院(佛山岭南心血管医院),小综合、大专科的发展思路得到了彻底贯彻,形成和公立大医院的错位竞争格局。

“我知道,要打造一家成功的民营医院很难,既要胸怀慈悲树品牌,又要求生存谋发展。”回顾数年,何有斌感慨,自己将继续坚守,希望能打造出一个民营医院的新标杆。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李斯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