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探寻艺术与医学的渊源,“空”艺术展跨界实验
2021-01-05 21:16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郭青有意通过艺术,重建对医学的新认知,重建喜悦平和的新生活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日前,《空—— 一次艺术与医学的跨界实验》艺术展在广州市T26产业园简藏空间开展。

展览由广州画院、云南大学民艺与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广州广电传媒集团、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水墨村美术馆主办,将展出至2月28日。

“空”是一个由艺术家郭青主创发起,外科医生黄有星、牙科医生刘都东联合创作、众多不同领域人士组成的艺术小组参与完成的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艺术实验项目。

著名艺术评论家、策展人、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管郁达担任此次展览的学术主持,策展人是青年艺评人尹誉茹。展览展出了三位创作者创作的两组纸本水墨与五组装置作品。

看似毫不相干的行业,实则做着相似的事情

三位参与者分别来自不同的行业,分属不同的学科,却都用自己工作、研究领域熟悉的方法共同诠释展览的主题,在身份的互换体验、探讨中完成了这些作品。

可以说,这是一次艺术与医学的跨界实验与合作,关涉了人们熟知或陌生的艺术治疗、生物艺术、整形美学、医学社会学等领域。

学术主持人管郁达认为:“历史上许多疾病以及疾病导致的一系列影响,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创作灵感。艺术家的画作,为我们留下了不同历史阶段医学实践的图像信息。在艺术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历史上名医的面貌、医学实践如何开展,还能了解在不同时代人的眼中,医生乃至整个医学职业的形象是怎样的。”

本次主创艺术家郭青认为,艺术与医学看似两个神秘的领域,实则做着相似的事情。

在黄有星看来,“去除病灶,重建功能,每一针一线,都有艺术的要求。外科医生一个很大的追求,就是想把每一台手术都变成一个满意的作品。手术是不允许不完美的艺术,虽然有时候要达到自己心中完美的程度是很难的。”

而刘都东认为,“牙科是兼具医学与美学的学科,好的牙科医生兼具美学修养。做牙齿就像艺术家在做雕塑,做模、翻模,做蜡型、铸造,再精修打磨,整个流程是一模一样的。个性化的设计,才能体现出不同牙科医生的水准。艺术,是牙科医生追求的最高殿堂。”

郭青《维特鲁威·瞬》

艺术与医学,深厚渊源由来已久

《Vitruvius Void 维特鲁威》系列水墨作品是以医学影像为灵感进行的水墨创作。

郭青表示,为了呈现影像本身所具有的微细肌理感,他在创作中将水墨与拓印手法相结合,并尝试用医用纱布来上色,每一张画都需要反反复复上色一百来遍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该作体现了艺术和医学的深厚渊源。其名字“维特鲁威”便源自达·芬奇为还原出完美人体所绘制的素描《维特鲁威人》。这幅铅笔手稿所呈现出来的人体精妙比例与几何构图美感,直至今日仍是世界级的文化符号。

出生于艺术世家的郭青的创作并不陈陈相因,他更希望构建自己的系统和艺术之路。

他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家都知道大树底下好乘凉,却未必看得到大树底下寸草难生。”在2018年的一次个展上,郭青就将各类媒介作为一个整体的艺术家的表达方式,将多种元素融为一体,以此表达他对艺术、媒介、世界的认识。

展览现场

2018年,郭青首个个展在在羊城创意产业园的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举办,当时已既有传统与当代、平面与装置,也有观念艺术和行为艺术的融合与碰撞。此后,郭青潜心为本次展览进行创作和准备。

为了做好这个展览,郭青几次近距离观察手术的过程,最长一次竟在手术室站了7个小时,还找过不同的医生交流讨论。

郭青创作的两组水墨作品,给不同的医生看都有共鸣。外科医生觉得这是手术视野,影像医生看了觉得这是X光片,是钼靶、是CT、B超和MR,病理科的医生又觉得这像病理切片,心理科的医生却觉得这是人的心理世界。

郭青认为:“通过艺术,重建对医学的新认知,重建喜悦平和的新生活。”(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