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滇扶贫协作 | 快看!云南通甸镇有个“珠海小区”
2021-01-02 10:21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共安置154户627人(全部为建档立卡户),共建设68栋院房、11栋多层楼房,于2018年9月30日进行分房仪式,年底实现入住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曦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奇

近日,“粤滇扶贫协作”联合采访团来到了云南通甸镇易门箐珠海小区。

记者了解到,珠海小区安置点规划投资8200万元,其中珠海帮扶3500万元,县级拨付政策性补助4700万元。项目启动于2016年,共安置205户834人。

其中,二期工程由珠海市建筑设计院负责规划设计,珠海市建安集团负责建设,2017年10月启动建设,共安置154户627人(全部为建档立卡户),共建设68栋院房、11栋多层楼房,于2018年9月30日进行分房仪式,年底实现入住。

通甸镇珠海小区的居民们正跳着当地的“锅庄舞”

走进通甸镇珠海小区的时候,居民正在广场上跳着当地的“锅庄舞”,对于媒体团的到来表示欢迎。记者看到,小区中央广场上的白族照壁、排列整齐的木栅栏围起的小院、普米族风格建筑上精致的雕花门窗、设计精美的两层小楼住房,都成为了亮丽的风景线。

小区广场上带有珠海渔女雕像图案的路灯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注意到,广场上的路灯非常别致,除了有当地的民族特色之外,还专门设计了珠海渔女雕像的图案融入其中,代表着“粤滇协作,江海情深”的寓意。

通甸镇珠海小区居民杨柳映

在入户采访中,记者来到了当地居民杨柳映的家里。杨柳映是普米族,一家5口人,是从菁头村搬下来,菁头村是当地山上最远的村子。以往他们家住在山上,是木楞房,条件很差,如果遇到刮风下雨,屋子里都漏水,最怕是冬天,哪儿都漏风,特别冷。而且山上没有公路,下山赶集一次要走上几十公里路,基本上一个月才下来一次,“有一年冬天下了很大的雪,封路了,没办法下山,家里没有余粮了,只能向村里的邻居借一点吃的”。

“现在是独门独院的二层水泥房,不用我们花钱,住房条件好了,小孩上学也方便了,一家人在一起,也不怕冬天天寒地冻了。”杨柳映表示,搬过来之后,她很满意,她自己在小区的卫生所上班,给当地的老乡看病,“我一个月有2500元左右的收入,丈夫在外面打工,我们自己在院子里种菜吃,只要家里人身体健康,生活就很好。”

珠海市建安集团有限公司易门箐项目负责人姚磊介绍说,考虑到搬迁户长期以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安置点在构想之初就设想了庭院和“微菜园”的设计,建设一些类似广场这样的公共空间,创造一个搬迁群众熟悉的环境,确保他们快速融入。

通甸镇珠海小区处处充满了普米族风格,干净整齐

通甸镇镇长和志培对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表示,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来、稳得住、能发展,在抓好安置房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搬迁农户的后续扶持发展。主要措施为:

一是将全部搬迁户834人都纳入原居住村的产业或其他帮扶计划。其中,参与蛋鸡养殖项目受益142户、光伏资产收益项目34户,其它为中药材种植和肉牛、肉羊和生态土鸡养殖项目受益。

二是帮助迁入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建设易门箐集中养殖小区(3510平方米)进行统一养殖。投入资金220万元,其中珠海帮扶资金投入80万元,其它资金投入140万元。

三是加大公益性岗位覆盖力度,安排了生态护林员22人、保洁员37人、乡村公共服务岗15人。

四是引导和帮助迁入农户流转原居住地土地、草场、林地、林权等资源,以入股或租地等方式,引进有实力的企业进行集中规模经营,发展种养殖业。

五是按照就业和劳务输出协议,与周边海兰公司蔬菜基地、“一心堂”中药材基地、海升公司蓝莓种植基地等几个较大产业园签订用工协议,110余个劳动力可就近务工。同时,加大劳务输出与培训力度,目前,省内县外务工79人、省外务工65人,劳动技能培训达363人次。

怒江州扶贫办副主任董郁程对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表示,广东的扶贫工作组除了给云南怒江州带来了资金帮扶,还带来了先进的发展理念,沿海地区的管理方法,珠海工作组的专业作风和一丝不苟的执行能力,给予了当地的工作人员很大的鼓舞,也是一种学习带动的模范作用。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从劳务协作、人才资源、管理办法等方面带来了很多的经验,接下来,怒江州将巩固成果、总结经验,将珠海模式巩固下去,将成功经验发扬光大,而且这样的成功经验可以复制,将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很多宝贵的方法。

据了解,珠海市对口帮扶云南怒江州以来,就将帮助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作为工作重点,先后投入超2亿元援建6个安置点。解决好“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难题后,为让安置点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珠海市引进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企业,2018年至今,怒江州建设和兴办农副产品、民族服装、制鞋、手工艺品、棒球、电子元配件等21个扶贫车间,近8万名建档立卡户受益。(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郑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