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薛江华
通讯员 广东普法
23日,记者一行从广州驱车90公里,抵达了惠州博罗县横河镇老圩村。这是一个移民村,村里的居民大都是显岗水库下游搬迁过来的,因为历史遗留的土地问题,村民因此有了不少的纠纷。
当天,一场两个家族的土地纠纷调解正在村委会的“和美调解室”举行。在驻村第一书记杨曦的主持下,村民选出的四位调解员许常菊、罗志国、黄伟英、陈玉英一起对这场纠纷进行了第一次调解。
在调解室,每个人的面前都有一份打印好的《国家土地管理局印发‘关于确定土地权属问题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里面有许多对于土地使用权确定的详细规定,调解员指引村民阅读相关条款,并告知这起纠纷的焦点在于村里刘家兄弟弃荒多年的土地是否被陈家兄弟连续耕种使用20年。之前,调解员已经对相关的村民进行过了一轮调查取证,这次现场听取了双方的陈述。
经过上午两个小时的调解,村民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调解还将再次举行。刘家兄弟和陈家兄弟都纷纷表示将寻找更多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调解室外,51岁的村民朱小燕拿到了一份《老圩村黄胜南遗赠房产纠纷调解会决议》,她也将获得舅舅遗赠房屋的使用权。
朱小燕回忆起舅舅在世的时候,自己每天煮好饭菜送给舅舅,因为担心饭菜凉了,都要用个碗扣住。舅舅修房子,自己家还出了9000块。
无儿无女的舅舅去世后,留下遗赠书,把房子赠给外甥,结果却遭到舅舅所在村小组的阻挠。丈夫在外务工,朱小燕数次被对方呵斥,但朱小燕从来都没吭过一声。
家公都很无奈,说她太善良,又不会说话,才会被人欺负。朱小燕只回了一句:“现在是法治社会,不怕。”她不吵不闹,自己一个人去村委会、镇上司法所、综治办反映自己的情况,寻求法律解决途径。最终,通过村调解室的调解,妥善地解决了问题。家公才对她竖起了大拇指。
民法典颁布后,老圩村掀起了新一轮普法热潮。这里的居民大都说客家话,村里的文艺队编排了四首山歌颂民法典:加强学习民法典,明白是非知对错,日常行为不闯祸,工作生活不受伤,懂法用法心不慌,生活问题都解决……记者了解到,村里很重视普法工作,不仅山歌唱得响,村里的大喇叭也随时都在广播,村委会一楼的报刊栏上,各种法律文书和小本随便取阅。久而久之,村民都像朱小燕一样,知道靠法律来保护自己,不再像过去比谁家兄弟多,拳头硬。
第一书记杨曦高兴地和记者分享了另外一个法制建设的成果:费了大劲,村里的朱仁洞小组终于选举产生了新的小组班子。杨曦说,这也是老圩法治乡村建设的一个成果。因为种种原因,前任村小组长都撂了挑子。
后来,杨曦依据《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和《选举法》等法律文件的要求,制定出“一户一代表”的办法,选小组长当天,小组55户有52户派代表到场,最终选举出了3名小组班子成员。新当选的组长王润明说,自己心里有个目标,就是带领村小组向隔壁的上良村看齐,努力带领乡村们一起致富。
老圩村支部书记张伟雄也是村民新选出来的年轻村官,他在外打拼多年,见多识广,有经济头脑,在村民中也有一定威望。他告诉记者,乡村法治建设带给老圩村的改变很大,村里装上了治安监控视频,村民法治观念强,村民的摩托车不用锁也不担心被偷,村民有事都找村法律顾问,村里治安越来越好,“别说打架没有,村民都可以夜不闭户了”。(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