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二代来啦 | 这位创二代说:父母是接班最大的助力 也是最大的阻碍
2020-12-25 12:38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我跟父母要职权,他们跟我要业绩。”26岁挑大梁当总经理,他如何接好从家庭小作坊成长的大工厂的班?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泽云 孙晶

“这是今年我们新建的研发室;这是我们准备在英德投建的智能化工厂,现在在广州这边的厂房先做一个试点”……在广州市亚华印刷厂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亚华印刷),今年27岁的陈广带着记者穿梭于几栋厂房里,对于不同车间的生产业务,机器型号、工艺流程,他都了如指掌。

一副金色的圆框眼镜、一身朴素的黑色夹克,穿着运动鞋,胸间还挂着一张工卡,斯斯文文的陈广看着仍像是一个刚出校园不久的大学生,但他的阅历却已远超同龄人,进入企业接班3年来,他经历过高管集体离职风波,也扛过疫情的大考,独挑大梁成为了亚华这家老牌印刷厂的总经理,并带着传统家族企业朝现代化、智能化、品牌化的方向迈进。

而变革的每一步几乎都与父母因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的差异吵过架、拉过锯,陈广直言不讳,“父母是我接班最大的助力,也是最大的阻碍”,但豁达的他同时也觉得,这是所有的二代都要修炼的一门“功课”,两代人总是在相互妥协和各自坚守中,实现发展创新的动态平衡。

兴趣还是责任?他做出这样的选择

“我很清楚我回来要面临的是一个怎样的局面。”2017年年底,陈广从深圳一家私募公司回到亚华印刷,从光鲜的金融行业转身到传统的印刷行业,从写字楼到工厂,陈广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去迎战一场“疾风骤雨”。

90年代初,陈广的父亲陈志刚和母亲陈清枚从湖南永州来到广州创业,陈志刚懂印刷技术,陈清枚是乡村老师,善于跟人打交道,夫妻俩又当老板又当员工,在一个40平方米的地方,以一台小六开印刷机起家创业。1997年,广州亚华印刷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15年,随着印刷厂业务蒸蒸日上,公司搬迁到了白云区这片15000平方米的厂房上,实现了家庭小作坊到大工厂的蜕变。

然后,繁盛下自有隐忧。随着公司规模增长,人员扩张。原本粗放、集权、一言堂的作坊式企业管理体制已经不适用了。一方面,职业经理人要求享有更多职权、薪酬和红利,另一方面,作为工厂的所有者,陈广的父母则对职业经理人寄予了过高的业绩期待。双方在业绩目标和利益分配方案上迟迟无法达成共识,矛盾日益增长,一触即发。

“我父母很想让企业稳定经营下去,却不懂如何去管理手下这批人。明知道底下的管理层存在抱团等各种问题,但又不知道怎么处理。”

这也是众多中小家族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面临的难题。创一代们凭借过人的胆识和能力白手起家,实现了企业从0-1的跳跃,但企业要从1开始再出发时,一代却往往受困于原有的眼界、思维方式、经验惯性,无法快速建立一套与之匹配的现代管理模式。

虽然身处深圳,陈广已经陆续从父母以及公司的高管那边接收了企业经营出现危机的负面消息。管理层随时要“出走”的风险和父母“有心无力”的感慨,让陈广辗转反侧。

出生于1992年的陈广从小就是一个独立有主见的孩子。小时候,父母在广州创业,他留在老家跟着爷爷奶奶生活。高中毕业后,他前往美国读书留学,修读金融学,一直到大学毕业。2017年3月他回国,对于管理印刷厂兴趣不大的他,直接就跑到了深圳去做私募投资,“我是一个很理性的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而投资赢就是赢,输就是输,不存在中间地带,很适合我。”

如果回来管理工厂,显然存在着更多妥协、谈判、拉锯的“中间地带”,这对于陈广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感受到看似平静的家族企业底下的暗潮涌动,陈广意识到,回来接班也许不是自己的兴趣,但却是自己应该扛起的责任。2017年年底,下定决心的陈广辞职回家,从总经理助理开启了自己的接班生活。

管理层“大换血” 走马上任总经理

陈广的判断没有错。回来3个月后,亚华印刷厂果然出现了一次人事“大风波”,先是总经理离职了,接着厂长、设计主管、印刷主管、包装主管相继离开……

压力,前所未有。在父母的授权下,陈广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面试招聘,紧急组建了一只管理队伍。“我坚持所有的人员都要由我来面试,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自己能调配的团队。”

而关键的总经理一职还空悬着,陈广找到了父母开门见山,“我想来当这个总经理。”“我父母一开始不同意,他们觉得一个刚毕业的小孩懂什么,觉得我应该再锻炼两三年,去车间先搬下纸,跟下机器,先熟悉下业务再说。”但陈广很坚持,他说服父母,“这时候你也找不到更好的人选,你交给别人做还不如交给我做。”

“我跟父母要职权,他们跟我要业绩。”多方磨合下,父母让步,但也提出了条件。陈广的父母给他定下了业绩一年增长30%-40%的KPI,陈广咬着牙答应了。

坐上了这个位置,也就扛起了这份责任。对印刷业所知甚少的陈广凭着一股韧性开始自学,他走遍了全国各地的同行,一家家去参观学习经验,一有空,他就跑到车间,观察技术人员的操作流程,有时候跟技术师傅讨论异常、技术、工艺,经常谈到凌晨两三点

幸运的是,2018年,印刷业赶上了社交经济爆发的热潮,微商兴起,日用品、化妆品热卖,对于包装盒的需求也与日俱增。陈广带着团队谈下了一个大单。

不过,大单谈下来了,但走了那么多人,产能如何跟上,产品质量如何保障?成为了困扰陈广最大的拦路虎。“每天都在焦头烂额的协调生产,各个端口都在不停的催单,催到我也没有脾气了。”

熬过了最艰难的前几个月,缓过劲来的陈广开始考虑,怎么运用自己的所长,将工厂的效能提升到最佳状态。

他开始着手考虑调整薪酬方案和生产方案。但一开始,陈广的父母并不太认可。“我求快,他们求稳,工厂的每一步调整可能会影响到生产,慢反而是一种快,所以我也要参考他们的意见,不能说想做什么马上去做。”

怎么慢慢引导父母接受自己的方案呢?陈广自有一套策略。他先是把定薪制的弊病罗列出来,让父母意识问题的严重性。再提前收集好同行的应对方案,为父母提供解决思路。“他们会自己去思考应该怎么解决问题,这时候,我再适时把自己的方案递上去,他们一看,觉得还不错,这样推行起来也就简单多了。”

通过借鉴同行经验,运用自己的数据知识,结合企业实际,陈广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超产方案和激励方案,大大的提升了工厂效率。2018年,在前期管理人员“大换血”的情况下,工厂仍然实现了超产,陈广也顺利完成了父母的KPI。

从盯生产到定战略 他扛过疫情大考

亚华印刷厂如今是合生元、袋鼠妈妈、娇兰佳人等一批知名企业的包装供货商。厚积薄发,在业内积攒的口碑也使得亚华不断拓展客户群体,2020年疫情初期,印刷企业普遍面临停工停产,这时,一个主动找上门的订单,成为了亚华印刷厂稳住业绩的重要力量。

“正月初三,我们接到了一家核酸试剂盒厂家万孚生物的电话,要求我们为他供应包装盒。”还在老家过年的陈广二话不说,驱车回到了广州。当时各地封村、封路,员工打不到车回来,陈广就开着自己的车,沿途从佛山、清远、东莞等地接来了员工,带着队伍投身到这场全民战疫中。

“今年受疫情影响,但我们的业务量还是保持了10%左右的增长。”这份成绩的取得,除了有上述大客户的加持,陈广更多将其归结于企业战略的正确规划。

“2018年我主要还是盯业务、盯生产,但到了2019年,我开始意识到,制定企业的战略管理同样重要。”

2018年,包装印刷行业一片火热,资本蜂拥而入。很多大厂都加大投资力度,引入杠杆、斥重金购买机器,扩大产能。“行业竞争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这反而引起了我的警惕,2019年,我给企业定下了去杠杆、去负债、整体求稳的战略。”

以退为进,2019年,在陈广的坚持下,亚华印刷厂没有继续扩张,而是把精力花在了优化内部流程,明确职责分工、提升管理效率等方面,由内向外来提升工厂效能。

这种策略在2020年疫情来袭之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疫情初期,整个印刷行业都停滞了,对于那些负债率高,扩张步伐大的企业来说,一下子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但我们没有这些资本包袱,压力不大,很多企业变相裁减人工、节约开支,我们发展很稳健,一个员工都没有辞退。”

“上半年靠着核酸试剂盒的订单支撑业绩,下半年全国出现报复性消费,印刷订单量一下子又上来了,我们队伍稳定,马上又能投身到生产中,有力保障了公司的业绩。”陈广欣慰地表示。

“吵架的一年”逐渐建立信任

“2018年是跟父母吵架的一年,现在偶尔也会吵,有时候都把我气得一把鼻涕一把泪。”陈广笑着剖析父母的“矛盾”心态,“他们希望我有所创新,但他们内心又害怕改变,害怕承担风险。”

“我母亲是一个很能干的传统家族企业管理者,她习惯了所有的指令由她来发布,这样她才能放心,但有时她管得太细了,反而会影响经营。”陈广举例道,机器设备坏了是重新买还是维修更新,单个客户利润不高是否要终止合作,大到薪酬方案要不要推,企业战略如何制定,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总会有不同意见。

最近一次矛盾爆发就在不久前。陈广希望推动公司往品牌化的方向发展,打响在业内的知名度,于是他跟父母商量,要带着亚华在今年7月份的美博会上高调亮相,计划拿下一个面积70多平方的展位。“原本她答应的好好的,展位设计、布展、人员我也都安排妥了,临到批预算的时候,我妈一听要花这么多钱,心疼了,要我把展位面积减半。”

因为这件分歧,双方爆发了争吵,委屈的陈广撂下气话——我不管了,你们自己去筹备。 “亚华20多年都没有参加过展会,我妈妈自己也搞不定,最终还是妥协,按照我的方案来执行。”

而在展会上的第一次高调亮相,让这家低调的老牌印刷厂一下子成为了焦点。展会之后,很多大大小小的客户都对亚华有了新的认知,找上门来合作。参展取得了超乎预期的效果,事后复盘,母亲很开心地跟他说,以后展会,每年都参加!

“其实在接班的过程中,父母是我最大的助力,因为他们是你最可以信任的人,大家都有共同的目标要把企业做好。但他们也可能是你最大的阻碍,次你要做什么改变的时候,他们出于担心或者其他考虑,总是有意无意会设置障碍。”陈广说道。

“二代接班需要一代更多的信任。”但陈广内心也明白,信任的建立都是要靠能力说话的。而他渐渐感觉到,今年以来,父母对于他的“干涉”,已经越来越宽松了,“今年我组建了研发室、买了机器设备,也投了一些项目,花了不少钱,我父母也没有像前两年卡得那么紧,他们看到了我的成绩,也就越来越愿意相信我了。”

进入企业三年来,陈广对于自己的方向也越来越明确,”我希望实现我父母想做而又做不了的事情,形成一套企业的管理流程、质量标准和明确的职能分工,培养企业的研发力量,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向品牌化转型奠定基础。”

如今,这个目标正在稳步向前推进中,工厂的管理流程日益明晰,品牌客户的占比提升,在英德投产的智能化工厂也将于明年建成,随着这家成立了20多年的传统印刷厂面貌焕然一新,陈广霸气的给父母提出了建议,“以后公司的主要会议都可以放手让我来开了,以后我来管理企业,你们管理我就可以了。”

对话创一代:

为了儿子教育 我曾经学“孟母三迁”
召回儿子接班 我一定要严格考察

“陈广对于市场的判断、做事的格局都很不错,可他毕竟才入行两三年,我们做父母的一下子交棒肯定不放心,还是要考察。”看着儿子接班后将公司一手打造得越来越现代化,当年拿着150元从湖南老家来广州闯世界的陈清枚又自豪又有些担心。“年轻人还是不能太急躁。”她坦言,儿子接班至今,帮助公司渡过一个个难关,“我自己也从很不放心到慢慢放手,可是百分之百交接还需要时间考验。”陈清枚觉得,在父母眼里,陈广还是有需要提升的地方。

陈清枚和陈广

谈教育 做过老师的母亲有何独门秘籍?

羊城晚报:你曾经有做老师的经历,是否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一些特别的心得?

陈清枚:我们那时候在湖南农村,经济条件很差,为了改善家人的生活条件,我下了很大的决心,拿了150元就出来广州闯世界了。那时候,我们根本没想那么多,先想赚点钱给家里解决温饱问题,小孩的教育根本就顾不上了。

陈广9岁的时候,我们在广州的生意有了起色,家里的生活条件已经改善了,我们就把他接来广州。为了他读书方便,我也学“孟母三迁”,伴随陈广读小学、中学,房子也跟着搬来搬去。

我想为了孩子的教育,这些投入都是值得的。我的两个孩子后来都在国外知名的大学读书,最让我欣慰的是他们都没有啃老的想法,而是很早就知道要靠自己。两个孩子在国外读书都是比较节省的,而且靠自己打工赚生活费。

如果说我在孩子的教育上有什么秘诀,就是从小就教育他们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赚钱不能依赖家里,因为父母管不到孩子一辈子,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要活的有价值,自己能赚钱,赚到的钱要得到社会认可。

谈接班 为什么没有从基层做起?

羊城晚报:很多创二代接班,都是从基层做起,为什么陈广接班直接就做总经理呢?

陈清枚:我们的企业从1997年成立到现在二十几年了。当时确实遇到了一些转型上的困难。而陈广从国外学成回来后,并没有直接回家族企业工作,而是在深圳做他喜欢的金融。

当时,他父亲很希望他回来公司。我就想我们的企业也不算太大,陈广也并不是很愿意接手,而是我们希望他回来,如果让他从基层做起的话,本来好不容易把他拉回来,他要是不干了,还是得不偿失,不如给他直接当总经理,也是一种历练。

现在看来,当时我们的做法是对的,陈广的凝聚力强,做事的格局比较好,因为在国外学习了金融,各方面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非常强。他知道企业该往哪里去走。看到公司在他的带领下一步步发展,我们很欣慰。

谈矛盾 年轻人还是不能步子跨得太快

羊城晚报:在接班的过程中,你们和陈广有没有发生过矛盾?

陈清枚:我们作为创一代跟年轻人肯定有意见相左的时候,陈广毕竟进入这个行业才两三年,有些东西我们还是觉得不放心,在处理问题上肯定会去干预,这样就会产生矛盾。我们对这个企业的感情很深厚,总是担心全部交棒,孩子到底能不能把它做好。这种心情是人之常情。我们的出发点也是为了企业能够向好发展,不要出问题。

陈广作为年轻人,有时候一步跨得太快,我们要把他拉回来一点,不要这么快。

谈期待 还是希望儿子更勤快一点

羊城晚报:陈广现在接班也有两三年了,你可以给他打多少分?对他还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

陈清枚:我现在给他打八九十分。当然,如果他再勤快一点点的话,就更好了。他父亲常要求他很早就到企业来上班,其实我想,我们是做制造企业的,陈广要能够将工作做得出色,在技术方面还要继续精益求精。

谈到传承,我认为传承最重要的是责任感,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一定要传承下去。

接班了企业,你要把企业做好,才能对得起一直跟着企业发展的员工;对父母、对家庭也要有责任感。我希望陈广不但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也能早日成家。组建自己的家庭,他会更有责任感。那时候,我们交棒也会更放心。(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