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羊城文艺评论基地建设:广州市评协交出一份优秀答卷
2020-12-20 15:25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文艺评论要扩宽视野,贴近时代、接地气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通讯员 张霖

12月19日,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2020年度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二批羊城文艺评论基地授牌仪式在广州举行,广州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胡子英、协会工作部部长翁敏、广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张欣、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申霞艳、羊城文艺评论基地代表以及羊城青年签约评论家代表共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为推进羊城文艺评论基地建设,会上特批了聘龙其林、杨汤琛等一批优秀的青年评论家为羊城签约文艺评论家,促进粤派文艺评论持续发声。此外,会上还举行了“都市女性文学研讨会”,对广州的都市女性文学现象进行深入研讨。(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聚焦女性与都市的文学表达

进入21世纪以来,诺贝尔文学奖已经7次颁给女性。在世界文学版图中,女性写作已经占有重要位置,女性写作跟整个世界的发展前进密切相关。而广州的女性写作与广州这座城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广州是一座非常前沿、充满活力的大城市,孕育了一批又一批都市女性作家,她们开风气之先,追随时代脚步,代际接力,新人辈出。为此,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在本次会议上着重研讨了黄佟佟、陈思呈、侯虹斌三位当下广州都市女性写作的代表性人物。

与会专家认为,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当下文学的写作从纸媒逐渐转向新媒体平台,文学的生活化趋势明显,文学写作不仅内容上要靠近生活、贴近生活,实时抓住生活的本质与细节,更要贴近这个社会,贴近这个时代,抓住每个媒介,把它呈现出来。

“微信公众号是当下写作的一个重要平台,这种新的传播媒介,对整个文学生态,尤其是大文学这个概念,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申霞艳表示,很多时候我们窄化了对文学的理解,以为文学一定是什么样子,但实际上从受众的反馈和接受心理来说,文学是有多方面的,文学其实应该是日常生活化的。

“这几位生活在都市的女性作家,她们写都市里的文学、阅读、时尚、购物、吃喝等,把日常生活展现在作品里,所以她们的公众号写作特别受欢迎。”

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都市文学与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江冰细致点评了几位女性作家的写作风格和作品特色,并进一步谈及了她们的写作根基。

“这三位女性作家都是改革开放的一代人,她们的读书传统和50后、60后是相延续的,而且是比较完整的,同时她们有自己的读书传统,因为自媒体写作要接受新信息的压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传统文坛里的写作者常常在这些方面不如她们。”

市评协副主席、花城出版社营销总监麦小麦则认为这些女性写作为这个时代,为当下飞速进步的女性树立了标杆,“就是活出自己,去想想你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你如何用你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擅长的东西去达到你想要的境界、高度。”

以评论基地打造文艺评论粤军

“都市女性文学研讨会”的召开,得益于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依托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所开展的系列文艺评论工作。

自2018年换届以来,市评协积极推动羊城文艺评论基地及羊城签约文艺评论家系统工程,促使文艺评论粤军队伍日益壮大。

除上面提及的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外,市评协还在黄埔区作协、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等单位建立羊城文艺评论基地,持续推进羊城文艺评论建设,已特聘龙其林、杨汤琛、许峰、张丽凤、王雷雷、杨迪等一批优秀的青年评论家为羊城签约文艺评论家,促进粤派文艺评论持续发声。

文艺评论要接地气,这也是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的工作作风。

2020年虽然受到新冠疫情冲击,但市评协在宣传部和文联的领导下主动出击,做了如下工作——

号召会员创作抗疫文艺作品,为一线医护人员加油打气,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学习榜样,开展主旋律专题创作,以广州市公安局政治部主任李世全同志的事迹创作情景音诗画剧本;与黄埔区作协、广州都市文学与文化研究基地等羊城文艺评论基地合作,深入基层开展系列文学研讨活动;关注广州本土文化,与兄弟协会共同承办粤剧电影《南越宫词》专家研讨会以及名家讲戏“从历史到银幕——南越王、南越国与粤剧电影《南越宫词》”。

充分运用新媒体手段,与多家单位携手推出多次线上专题讲座及研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向社会大众传播知识和传递精神财富;做好评论集《疫情年代:广州文艺评论选》的编辑工作,全面展示广州文艺评论界的良好风貌以及协会抗疫文艺评论创作成果。

与《作品》杂志社联合在《作品》杂志开设《网生代@大学生文学作品巡展》专栏,全年刊发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三十余所高校在读学生的稿件,发掘文学新生后浪。

在越来越多新式文艺作品诞生的同时,文艺评论也要扩宽视野,贴近时代、接地气,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将再将再厉,继续立足本土、扎根基层,深入发掘时代精神,继往开来,不负时代赋予的使命。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周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