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列!“实验6”科考船在广州入列服役,海洋科考再添利器
2020-12-18 15:17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实验6”交船暨入列仪式在中国船舶集团公司旗下黄埔文冲公司举行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栩豪

“‘实验6’,入列!”

12月18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实验6”交船暨入列仪式在中国船舶集团公司旗下黄埔文冲公司举行。

现场,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和黄埔文冲公司签署了“实验6” 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交船文件。“实验6”船长从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副所长龙丽娟手中接过授旗,“实验6”正式入列。它将极大提高我国远深海的科考能力。

“实验6”以地球物理调查为主

据了解,“实验6”科考船是国家发改委立项的中国科学院“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首个获批准并第一个提前完工交付使用的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5.175亿元。船舶总吨3999,船长90.6米,型宽17.0米,满载吃水5.5米,最大航速超过17节,在航速为13节时,续航力为12000海里,定员60人(其中船员27人,科考人员33人),自持力60天,是当前国内3000吨级科考船的代表船型。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张涛表示,“实验6”科考船的交付入列,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对南海岛礁区与深远海及大洋的探测和基础数据获取能力,为南海及其岛礁国土安全、环境安全、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为服务国家在新时期经略南海、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提供有力的科技平台支撑。

据介绍,“实验6”具备全球航行和全天候观测能力,以地球物理调查为主、兼顾多学科科学考察。既突出地球物理专业调查能力,又能实施多学科综合考察需求,既能开展近海浅水区、南海岛礁区的科学考察,又具有极端环境下探测和取样能力。

投入使用后,“实验6”将面向国际海洋科学前沿和国家强国战略重大需求,立足岛礁、深耕南海,大力提升我国海洋科考探测能力,为我国海洋科学以及深海大洋区的极端环境研究提供先进的海上移动实验室和探测装备的技术试验平台,推动我国深远海科学事业的发展,为维护国家主权与海洋权益,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国内首艘采用新型D型吊舱推进的科考船,“实验6”操纵性优异,经试航过程实船测试,11kn时满足DNV GL水下辐射噪声SILENT A+S要求,是国内首艘满足该水下噪声符号的吊舱推进科考船。

据悉,建造过程中,“实验6”的空船重量重心控制非常成功,科考负载超过260吨,达到3000吨级科考船中的最高水平,与5000吨级科考船相当。同时,“实验6”还积极响应国家国产化号召,升降鳍板和地震空压机首次采用国产化设备,迈出了科考船关键科考设备国产化重要的一步。

在船舶的配置与性能上,“实验6”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将在国际地球物理综合考察船系列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投入使用后,不仅填补了目前国内中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的空白,而且将成为我国3000吨级深海远洋科学考察的主力船舶之一。

用时两年多便交船入列

从新船开工建造、合拢、下水、试航到交船入列,“实验6”科考船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

记者了解到,“实验6”科考船于2018年3月21日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正式批复;2018年4月5日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通过专家评审。2018年4月8日签订设计合同;2018年5月16日通过国家发改委的评审;2018年6月14日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批复,核定项目总投资51750万;2018年9月30日签订建造合同;2018年11月16日正式开工建造;2019年 11月18日上船台;2020年 3月19日,船体基本搭载成型,主船体全部贯通;2020年7月18日下水暨命名; 2020年11月19日顺利完成试航任务。

今年疫情期间,在病毒肆虐、停工停产的巨大困难下,面对设备物资供应滞后、劳动力不足等挑战,黄埔文冲攻坚克难,每天持续为“实验6”项目投入的人力多达350人。在广州市委市政府、黄埔文冲、中科院南海所、中船七〇八所各方通力合作、船东监造组与监理单位齐心协力的周密部署下,最终实现提前交付。(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陈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