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直击】【惠州文脉·传承】​古埙文化“萌芽”,惠州校园奏响远古之音
2020-12-18 10:41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古埙,被誉为“音乐史上最古老的文明”,拥有约7000多年历史

统筹策划/羊城晚报记者 陈骁鹏 马勇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 李海婵

每周,惠州市光彩小学2000多名学生都会兴致勃勃地在音乐课堂上练习陶笛,乐声清幽空灵,在校园荡漾。当前,惠州多所学校以陶笛为媒介,尝试推动古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古埙,被誉为“音乐史上最古老的文明”,拥有约7000多年历史。原先惠州仅有近百名古埙爱好者,属于小众文化,大多是圈子内的“自娱自乐”。近年来人们欣喜地看到,古埙文化在惠州逐渐生根发芽,不少学校更是将古埙、陶笛打造成特色课程。相关人士希望惠州能将古埙作为一张新兴文化名片推广,丰富惠州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陶笛是惠州市光彩小学特色课程

以陶笛为媒介,校园掀起古埙热

“控制好气息,注意音准,吐音要清晰!”这几天,惠州市光彩小学的陶笛社团正在加紧排练比赛曲目《丰收歌》。排练现场,一学生的音孔漏气导致跑调,音乐老师范思稳便手把手教着。30名小学生拿着色彩斑斓的陶笛,共同奏响这一喜庆的歌曲,现场气氛欢快热烈。

自2014年开始,陶笛成为光彩小学的特色课程,迅速在全校掀起学习热潮。在每周一节的音乐课上,2500多名学生投入学习。“之所以选择陶笛,是因为它方便易携,音色优美,小的陶笛声音清脆嘹亮,大的陶笛声音低沉婉转。不需要很高的成本,就能让学生们都掌握一门小乐器,培养音乐素养与文化修养。”范思稳说。

小巧玲珑的陶笛颇受学生欢迎。为此,陶笛社团学生不惜提前40分钟到校上陶笛课,每周两次。范思稳说,学生们很踊跃,风雨无阻。记者走在校园操场,时不时看到学生拿起陶笛,兴致盎然地吹奏起来。“我希望以后跟许老师吹得一样好听!”一学生说。

许弘伦进校园科普陶笛古埙知识

他们口中的许老师,是古埙“发烧友”许弘伦,学习古埙已经12年,致力于推广古埙文化。令人不解的是,推广古埙为何却教起了陶笛?“因为陶笛是宣传古埙文化的媒介!”许弘伦介绍,古埙是陶笛的祖宗,陶笛与古埙结构相似,在古埙的基础上改良而成。因为埙具有与生俱来的苍凉色彩,需要较高的演奏入门技巧,加之埙作品的稀缺,制约了它的推广与发展。然而,不论是制作材料还是外形,陶笛都与埙很相似,而且陶笛与埙的演奏都需要掌握运指、运气、运舌等方面的技巧,学习吹奏陶笛可以为吹奏古埙奠定基础。“不仅事半功倍,而且一举两得!”许弘伦说。

以陶笛为媒介,传播古埙文化的效果明显。在掌握陶笛吹奏技巧后,光彩小学不少学生慢慢地对埙的文化历史感兴趣,进一步接触并学习古埙。

古埙老少咸宜

除了光彩小学,还有惠州市第二中学也开设了陶笛课程。据该校校长翁煜介绍,通过器乐进课堂,目前有将近400名学生学习陶笛,效果良好。近几年,陶笛演奏节目在省及市、区艺术展演及各类比赛中,取得了众多佳绩,获得一致赞誉。

“学古埙,从陶笛开始!”翁煜表示,学校有陶笛课程开设的基础,也有相应的师资力量,接下来将积极探索古埙课程开设与教学的方法,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提升学校艺术课程内涵。

古埙风潮也吹到了大学校园。据惠州工程职业学院人文教育系主任扶玲介绍,当前该校正在开展古埙、陶笛文化的科普,发动全校师生参与,将发展古埙演奏作为“一校一品”特色文化。

惠州市光彩小学学生在课堂上学习陶笛

古埙是小众乐器,正逐步宣传推广

作为古埙“发烧友”,许弘伦珍藏着几十件不同规格的古埙和陶笛。记者看到,古埙呈水滴形,有多孔,是最古老的闭口吹奏乐器之一,而陶笛形似潜水艇,一般采用横吹式。讲起两者之间的文化渊源、音色区别等,许弘伦滔滔不绝。兴起时,还用古埙与陶笛,分别演奏了名曲《故乡的原风景》。陶笛听起来清幽淡雅,古埙明显更为朴拙低沉,古远幽深,给人一种神秘遥远之感,“因为这种独特的音乐品质,被古人形容为‘立秋之音’”。

古埙已经有7000多年的历史,但惠州近年来才逐渐兴起。经过短短几年发展,已有近百名古埙爱好者,属于小众文化,处于萌芽阶段。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古埙爱好者已经从圈子里的“自娱自乐”逐渐向外扩展。不少推广者走进校园开展公益培训,免费向市民科普。

在不懈努力之下,惠州越来越多市民认识古埙、学习古埙。他们年龄跨度大,从“60后”到“10后”都有。今年已经60岁的李先生,旅游时买了古埙,很感兴趣却不会吹,特地找了老师教。许弘伦有个10岁的学生,今年还获得了专业比赛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2020全国“陶笛之星”展演儿童B组金奖。

惠州市第二中学陶笛演奏节目常在比赛中获奖

“惠州掀起古埙学习潮,从侧面说明,当地百姓增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意识。”许弘伦说,惠州古埙文化不断升温,这一现象在全省来说都较为少见。

古埙是一种小众古乐,但许弘伦认为,它也可以很大众:“它非常方便携带,易于传播!”在许弘伦的学生中,很多都是母女、父子等,家人一起组团学习,增加生活乐趣。目前,他将所有的时间与精力用于古埙、陶笛的科普:“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对古埙产生兴趣,壮大古埙队伍,推广古埙和陶笛音乐文化!”

“惠州与古埙的文化气质非常契合,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而且未来需要不断丰富提升文化内涵。”许弘伦希望,未来惠州更加重视这一中华传统乐器,持续将古埙文化送进校园,加大传播力度。同时,建议与东平窑结合,将古埙作为惠州文化名片进行推广。

惠州市光彩小学学生认真投入陶笛学习

【文脉故事】

古埙传承“父子兵”:是父子也是师兄弟

许弘伦虽是理工科出身,但受父亲影响,从小就喜欢音乐。2006年一个偶然机会,他听到一首曲子,瞬间沉浸其中。“这首曲子叫《天空之城》,非常空灵悠扬。”后来,许弘伦又听到《故乡的原风景》及《千年风雅》等陶笛曲,自此走上了陶笛的学习之路。

一开始,他上网搜寻陶笛教程,跟着视频自学。2008年,他上北京拜师学艺,极大地提升了陶笛技艺,通过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的考核,拿到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社会考级陶笛专业指导教师资格证书。

通过陶笛,许弘伦开始接触古埙,古埙的文化魅力让他痴迷不已。“这是中国‘纯血统’的乐器,承载的是中国古老而悠久的文化记忆。”许弘伦说。

许弘伦

在许弘伦的影响下,儿子许焱鑫从十多岁时开始接触古埙文化,后来也产生了兴趣。许焱鑫颇有天赋,进步神速,仅一年多的时间,就在2017年韩国洪城国际陶笛比赛中荣获中学组金奖,在中国陶笛2017浙江省(全国)邀请赛中荣获少年B组(14-17岁)金奖。

为进一步提高技艺,许弘伦带着儿子四处拜访名师。2017年初,他每周末都和许焱鑫一起到厦门找福建省古埙技艺传承人、厦门大学古埙陶笛专业老师赵亮学习古埙,一年多来风雨无阻,父子俩成了“同门师兄弟”。

值得一提的是,赵亮的父亲赵良山被誉为中国古埙第一人。赵亮在古埙方面也有很高造诣,并在厦门大学开设全国首个古埙陶笛专业,培养中国传统乐器传承人。

2019年,许焱鑫考入厦门大学古埙陶笛专业,成了广东省首位古埙陶笛专业大学生,而全国大学陶埙专业科班生仅6人。每年的寒暑假,他都会跟着父亲传播推广古埙文化。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