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丰西西
制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倩
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又称“广交会”,自1957年举办首届以来,至今已63年。
广交会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被喻为“中国第一展”。无论是特殊历史时期还是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风雨无阻、从不间断。无论是线下展会还是“云端”交易,广交会都致力于搭建中国与世界合作共赢的桥梁。
本期《初心粤迹——中共广东百年史话》为您讲述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创办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外贸地位凸显
自古以来,广州就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广东省在全国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的对外贸易绝大部分集中在广州。1953年至1955年上半年,广东每年对外出口额都在1亿美元以上,占全国对外出口总值40%以上。1955年印尼万隆亚非会议后,东南亚和平中立地区扩大,进一步凸显了广州对外贸易的重要地位。
随着新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高潮的兴起,急需进口多种物资、设备。然而,当时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只有20多个,对外贸易尚处初始阶段,主要贸易为记账贸易。单靠这一种形式的对外贸易,不能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为此,国家商贸部门和广东省的对外贸易部门重视发挥广州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在1955年之前就举办了两次内贸、外贸相结合的华南物资交流大会,并在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在穗展出之同时,又于1955年秋举办了为期两个多月的广州出口物资展览交流会。因广州毗邻港澳,是当时我国进出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的唯一通道,独具地缘优势;而且港澳同胞、东南亚华侨来往经商的也较多,也有其人缘方面之优势。因此,这几次展览交流会规模虽小,但凭借广东与港澳和华侨联系密切的有利条件,在推动外贸发展及其出口创汇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几次展览交流会除了函电以外的成交方式,还实行展览与交易相结合,邀请国外客户当面洽谈、看样成交的发展对外贸易的良好方式,为后来我国创办大规模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出口商品展览会搭建对外贸易交流平台
鉴于广州对外贸易地位的日益突出和良好的对外贸易基础,国务院决定于1956年在广州举办一次全国性的出口商品展览会,由国家对外贸易部和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双重领导。经过三个月的精心筹备,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名义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于1956年11月10日至1957年1月9日在广州市中苏友好大厦举办。这次展览会共接待100多万名国内外观众前来参观,做成了5360万美元的出口交易和10万美元的进口交易,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基于此,展览会结束之时,国家对外贸易部和广东省指示,于1957年再举办类似的交易会。经协定,决定交易会名称为“中国对外贸易公司联合举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2007年4月15日至4月30日举行的第101届广交会,名称正式由“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变更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首次增加了进口功能),为国外优质商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一个新的重要渠道,并为进一步优化进口商品结构提供重要的平台。
广交会开拓我国对外贸易新局面
1957年4月25日至5月25日,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中苏友好大厦如期举行。交易会展出商品12900多种,前来参加交易会的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人,以港澳地区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客户为主,共做成3878笔交易,成交1754万美元。
自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举办之后,国家外贸部门综合出口商品展览会和交易会的成功经验,考虑到春、秋两季既不过冷,也不过热,生意也多在转折时期,各民族的习惯节日也少一些,参加交易会的客人可能会多一些,国家决定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因会址设在广州,又称“广交会”。
广交会的创办,是中国对外贸易界的一个创举。通过广交会的举办,成功开拓了中国对外贸易的新局面,具有非常重大的政治、经济意义。广交会的举办,也为国家构建了一个对外贸易、对外交流的平台,吸引外宾和华侨前来洽谈生意,宣传新中国平等互利的对外贸易政策,是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和发展和平力量的良好方式之一。同时,广交会也是国外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配合我国开展和平外交活动,起着密切祖国与华侨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有力地配合了我国的侨务工作顺利开展,对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资料来源: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广东地方史(第二卷)》)(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