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十大职工好网民 | 姜玮:巧用直播窗口捕捉社会真善美
2020-12-14 17:44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帮助贫困村走上从“输血”到“造血”的稳定脱贫之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侯梦菲
图/受访者提供

编排地铁场景话题,引入地铁小剧场,还吟诗作对……拥有580万线上粉丝的广州地铁官方平台也直播卖货了,背后是一群年轻人花足心思,巧妙设计的结果,目的是让更多人参与扶贫项目并享受扶贫成果。

90后姜玮便是其中一员,作为广州地铁的一名基层员工,坚持“全程为你” 的品牌理念,向社会传播城市文明与正能量。姜玮被广东省总工会评为“广东十大职工好网民”。

姜玮

缘起:直播比赛展现担当

姜玮所在的部门负责广州地铁官方微信、微博公众号的运营工作,从2019开始推出“亲爱的站长”直播栏目,用直播带大家看地铁文化特色。

“今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是国家的目标,且因疫情影响,公众对直播带货多了一份‘职业’和‘责任’的探讨。而地铁本来就有扶贫任务,公司也强烈号召所有员工参与扶贫,我们想着能把几项工作结合起来,那就再好不过了。”

姜玮说,通过网络平台带货扶贫产品、文创产品等,不仅能让国有企业焕发新活力,也能充分盘活带动现有资源,展现广州地铁潮流、担当的品牌形象。

于是,他们将网络直播与职工劳动竞赛相结合,开展主播技能“比武”,并将直播带货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希望培养出一批既熟悉地铁生产业务、口才又好的新时代弄潮儿,助力企业精准扶贫项目。

姜玮告诉记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作为一名90后,一名新时代年轻人,要紧跟时代潮流,把脱贫攻坚作为己任,敢想敢为敢担当。

实践:7场扶贫直播小试牛刀

在姜玮等人的策划下,7场扶贫直播隆重登场,销售“六窝土鸡”创收过万。据了解,“六窝土鸡”是广州地铁重点精准扶贫产业项目。

2016年,广州地铁开始对口帮扶梅州市五华县三个贫困村,扶贫工作队到村后发现这三个村几乎没有集体经济。后来,他们立足三个村的实际,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开启了养鸡扶贫长效产业,成功孵化出“六窝土鸡”这个知名扶贫产品品牌,帮助他们走上从“输血”到“造血”的稳定脱贫之路。

现在,“六窝土鸡”已配套形成冰鲜鸡、盐焗鸡等产品系列,年出栏量近5万只,是经常出现在大家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为了让更多人参与扶贫事业,享受到扶贫成果,直播间化身为扶贫宣传窗口。姜玮介绍,他们以“地铁业务+带货”的形式开展网络直播,从“地铁品牌、运营服务、多元经营、扶贫带货”等方面进行宣传介绍,让地铁品牌形象锦上添花。

比如,安检竞赛团队通过科普活禽不能携带进站等安检知识,进而引入“六窝土鸡”带货话题。还有编排小剧场的、有吟诗作画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网友们也不会觉得枯燥。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大家的努力,7场竞赛直播成功卖出‘六窝土鸡’154只,扶贫创收过万。线上转播观看量超15万人次,推文阅读超30万人次,进一步扩大了‘六窝土鸡’等扶贫产品的知名度。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姜玮说。

传播:通过镜头捕捉社会真善美

广州地铁目前有580万线上粉丝,他们既是用户,也是广州地铁信念与服务的追随者,怎么用好平台传播正能量,从而促进城市文明交流?姜玮也在不断探索。

今年2月21日,姜玮前往客流聚集地——城市重要交通枢纽广州南站开展现场直播,向广大网友介绍并展示广州地铁防疫举措及车站实况,并在直播间回应网友们关心关注的热点话题,打破谣言、消除公众疑虑,进一步增强公众出行信心。该场直播获得了超15万的线上观看量。

6月11日晚,她偶遇金洲地铁站工作人员帮助多位视障人士出站的暖心一幕,立刻通过镜头捕捉,并制作成短视频传播。视频中虽然没有人员对话,但以无声胜有声的肢体语言代替了千言万语,在短时间内引发了社会高度传播,向全社会展示了关爱关心特殊人群的良好风尚。

该视频获得了98.3万的播放量,引发广大网友共鸣,留言点赞超3.2万次。

记者获悉,姜玮还通过广州地铁智慧客服、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等网络渠道,化身客服、主播、笔者、小编等多个角色,在线上大力宣传广州地铁各项人性化“爱心”系列举措,包括爱心直通车、爱心联系卡、爱心雨伞、爱心药箱等。

比如,以漫画推文的形式讲诉了乘坐地铁的十大不文明行为,提醒乘客文明出行的注意事项;以广东音乐为例,宣传了广州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为城市文明发展和文化传承贡献微薄力量。

“我之所以能够有幸获得这份荣誉,除了离不开广州地铁这个坚强的后盾外,更离不开广大市民乘客对广州地铁服务的肯定和点赞。作为万千地铁人中普通的一员,我们的底气来源于广州地铁始终热忱为民、全程为你的服务行动。

“我以身为广州地铁的职工而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今后,我将持之以恒,为城市文明发展、网络文明建设继续贡献出一份地铁力量。”姜玮说。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