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谭铮 梁栩豪 柳卓楠
图 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栩豪 柳卓楠
海报制作/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倩
“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秤架,是解放军攻下国民党在阳山的最后一个据点。1949年12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阳山县城,县城顺利解放。”站在秤架村的红色瑶乡馆内,广东省清远市秤架瑶族乡秤架驻村第一书记龚劲松将村里的历史向记者娓娓道来。
秤架瑶族乡成立于1991年11月,是清远市阳山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与此乡同名的秤架村,是第三轮省定贫困村,毗邻广东第一峰“石坑崆”,自然生态优越。全村4030人中,少数民族人口393人。
近年来,广东省出台《关于推动我省民族地区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广东省促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条例》,加大帮扶民族地区发展的工作力度,推动广东省各民族乡走出各具特色的脱贫奔康之路。
2016年,扶贫工作队入驻秤架村,确定了 “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带动,以文化为根基”的发展路子,通过景、物、人的有机融合,把秤架村打造成“生态秀美、物产丰美、党群和美”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藏在深山里的宝库
秤架村是秤架瑶族乡古村之一。据年长的村民回忆和讲述,村落最初始建于明代,属阳山县尝岁乡。由于村落靠近岭南通往中原地区的秦汉古道,又地处河汊位置,逐渐成为一个沟通南北水陆商贸的小型驿站和货物集散地。遍布村中道路两旁的老式店铺遗址,均为当日村落商业繁盛的印证。
走到村口的善美康桥边,龚劲松指着一棵极具年份的榕树,向记者介绍到:“‘秤架’名称的由来,就是因为来自内陆上游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货物均需在村口码头榕树下装卸过秤而得名。历史上的秤架村是众多连接岭南大区和长江中游大区的地方贸易枢纽之一。”
由于村内自然资源丰富,且毗邻广东第一峰,秤架村也被当地村民称为“藏在深山中的宝库”。在当地村干部与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秤架村下辖的干坑村古树公园。村落里公园,不存在公园大门的概念,顺着潺潺流水声往村内的山中走,目光所及之处,就是成片的古树群。
据介绍,干坑村内的古树群占地面积达3.2公顷,共有古树302棵,包括檵木、樟树、荷木、糙叶树等树种,其中300年以上的檵木就有285棵,是广东省内罕有的古树群。
今年已经74岁的伍玉鉴老人的家就坐落在离秤架古树公园入口不到200米的地方。曾任干坑村村干部的他指着远处的群山说:“我们这里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有很多的瀑布,还有森林以及古树群。村里现在准备围绕绿色生态进行发展,我们的目标很远大。”
地处广东省北部高寒山区的秤架村,长期以来以农业作为主要产业,主要农作物是水稻。由于村中耕地较为分散,农业生产以小规模、个体化经营为主。养殖业亦是以小规模养殖肉猪、鸡、鸭、羊、牛等为主,主要供自家食用。
村民的副业主要是采集冬菇、山茶、灵芝、笋干等。由于无法实现规模经营,村民务农收入较低,收入主要来源是外出务工、个体经营以及生态公益林分红。
龚劲松表示,经过驻村扶贫工作队深入地调研及与当地干部群众的充分沟通,同时根据村里的实际与现有资源,工作队确定了“以党建为引领,从思想上充分凝聚村民,推进基层治理;以产业为带动,充分利用当地优势生态,帮助形成具有内生动力的“一村一品”、“一村一产业”发展模式;以文化为根基,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独具特色的瑶族传统文化,创建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发展路子。
龚劲松说:“将党建工作与精准扶贫工作有机结合,产业扶贫与贫困人口自主脱贫能力相互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有序推进,俨然已成为阳山和瑶山的一张金名片。”
村里有一座红色瑶乡馆
为进一步将党建工作与精准扶贫工作有机结合,驻村扶贫工作队经深入调研与挖掘,在与村委及村民充分协商后,一座红色瑶乡馆在村内建立。
在龚劲松看来,党建工作是引领发展的“助推器”,想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特色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优势,并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精准扶贫工作有机结合,以党建促扶贫。
“红色瑶乡馆就是我们在秤架村做好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龚劲松说:“我们一直说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如何‘带不走’?党建就‘带不走’。队伍建好了,这是重点。我们以红色瑶乡馆建设为抓手,以特色产业联动发展为路径,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为载体,推动秤架村加快高质量发展,实现绿色崛起。”
在秤架村的红色瑶乡馆内,有一块“村优秀共产党员事迹”的板块,展板上展示了秤架村优秀共产党员如何“为人民服务”的事迹,瑶族与汉族的优秀党员代表均有在展板中展示。
伍玉鉴老人就是其中一员。龚劲松说:“伍老虽然退休多年,但一直心系村的发展,村里很多年轻干部都愿意到他家向他请教。”作为一名有着丰富基层治理经验的村干部,伍玉鉴也非常愿意向年轻人传授经验。他曾说过:“干部干部就是要先干一步。群众不会看你怎么说,但他会看你怎么做。”
为讲好瑶乡里的红色故事,驻村扶贫工作队还通过文化学者,系统挖掘了秤架村的历史。走进红色瑶乡馆,在馆内的最显眼处,有一面墙展示这秤架村的革命斗争史。
据史料显示,1949年12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阳山县城,县城顺利解放。时任阳山县长的国民党少将李谨彪率残部逃亡秤架。12月24日凌晨6时,解放军硬仗罗志文率北江军分区十团一营一连抄小路绕过李谨彪正面防线,迂回到秤架西北部山头,置敌于火力控制之下。此役攻下了国民党在阳山的最后一个据点。
龚劲松说:“在红色瑶乡馆内,乡亲和游客都能看到瑶族同胞与汉族人民一起为了美好生活共同奋斗。这种情谊一直到今天都延续下来,在秤架村有个更好的传承。”
同心同力齐奔康
为了人民的解放,以往瑶汉人民是同一条战壕里的兄弟,在如今的秤架村,瑶汉人民则成为生意上的好搭档。2020年初,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支持下,有着15年酿酒经验的村民区庆诠与瑶族好友开了一家酒坊,起名为“云上瑶家”。
据了解,秤架村有酿酒的传统,酿酒时所用的山泉水清冽甘甜,选用的大米绿色生态,再辅以小锅加酒饼的传统手艺,酿出来的酒品质出众,口感独特,备受欢迎。
为进一步加强产业扶贫,同时传承发扬秤架村传统酿酒技艺,驻村扶贫工作队和秤架村委决定,与瑶康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云上瑶家酿酒坊,力求将酿酒坊打造成为秤架第一家原生态村酿品牌。
据老板区庆诠介绍,酿酒坊厂房面积约1000平方米,在生产传统纯酿米酒的基础上,重点推出保健灵芝酒、黄精糯米酒,全年产量可达30吨。
2020年,驻村扶贫工作队和秤架村委在前期合作的基础上,继续投入资金30万元,按投入本金的8%分红,增加集体收入2.4万元,每年可分红6.4万元,对口帮扶有劳动力的贫困户34户128人,同时可安排贫困户就业。
瑶族姑娘黄小玉原来在珠三角一带的工厂工作,后来因为照顾孩子的缘故,回到了秤架村。在驻村扶贫工作队与村委的帮助下,黄小玉来到了酒坊帮忙。她说:“在这里上班,离家近,方便照顾孩子,还有固定收入,比以前好多了。”
目前,云上瑶家酿酒坊已成为秤架村的品牌产业和一大亮点,实现了产业扶贫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除酿酒外,秤架村近年来在产业方面联动发展,实现绿色崛起。
村内引入三连阳生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建立白芨育苗实验室,加快推进南药特色产业发展。
据公司负责人黄健雄介绍,目前该公司已成功创建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和产研基地、市级人才孵化培育基地,有利于带动地方中草药种植生产加工,他说:“我们有效解决当地近50个一线工人就业岗位,为瑶乡发展立体种养、打造特色品牌、实现奔康目标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2020年,驻村扶贫工作队决定投资100万元入股三连阳公司,共建大健康产业扶贫车间,每年按投入本金的8%分红,可增加集体收入8万元,解决部分贫困户就业,最大程度发挥瑶乡特色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秤架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此外,村里的南岭瑶山瑶灵芝专业合作社内,拥有200多亩的林下经济种植基地。据介绍,合作社的灵芝年产量约2000多斤,主要产品是干灵芝、灵芝片、灵芝酒等,主要销往珠三角地区,年产值达到100多万元,是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朝阳产业。
该社主动参与秤架村的精准扶贫工作,积极组织建立“生产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辐射带动基地周边贫困户9户,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年增收2万元/户;同时,为部分参与种植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保底价回收农户种植的产品。
对秤架村的未来,村干部与村民也规划好了自己的蓝图。据介绍,英明村小组将打造成秤架村“瑶族特色小镇”的主要景点选址。在村口的善美康桥是秤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一大亮点。
2019年,驻村扶贫工作队和秤架村委在原秤架桥(旧桥)基础上按桂北地区民间传统建筑工艺重建全木结构的善美康桥,并免费向市民和游客开放。
这是一座集历史、文化、商贸、行人、观光功能为一体的景观桥,成为了秤架村乃至秤架瑶族乡极具特色的地标建筑。夜晚灯光亮起时,廊桥轮廓清晰,景观美艳、气势磅礴,在桥上既可以一览陶江两岸秀美风光,又能避风闪雨、乘凉休闲。现已成为提升人气、刺激消费的一张金名片,被称为“网红打卡点”。
离善美康桥不远处的地方,是该村原有的英明古街道与园丰楼古建筑等,文化底韵浓厚。村里刚上任的村支书黄佩明表示,他们将借助村内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优势,将秤架村的文化旅游发展和秤架村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融合,在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上,将村寨牌坊、戏台、休闲连廊、善美康桥、古街道商铺复古修缮、古建筑保护修缮、中草药基地观摩等元素有机融合、串点连线进一步凸显民俗观赏、民族文化、民间工艺、民宿集群等元素,将秤架村建设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孵化阵地。(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郭思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