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历史,走进校园|“非遗保护:从生活到美学”学术研讨会在汕头召开
2020-12-14 15:43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让美学点拨非遗,让生活与美学共生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欣怡  通讯员 曹凤霞
图/主办方提供

12月12日,“非遗保护:从生活到美学”学术研讨会在汕头市举行。会议由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孙恩乐教授主持,广东工业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汤耀平和汕头大学文学院院长毛思慧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全国十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讨论生活美学,传承非遗文化。

研讨会现场

汤耀平在致辞中表示,让美学点拨非遗,让生活与美学共生,本次研讨会,必将在引领非遗新观念,探索研究新方法,践行非遗美学新路径方面结出丰硕的果实。

在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潮汕文化发源地,在拥有潮剧、潮乐、潮菜等具有世界影响的“非遗”文化重镇汕头,举行这次学术会议,将进一步突显“非遗美学”的学术价值与文化意义。

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汤耀平

本次学术研讨会围绕非遗技艺保护、非遗与生活、潮汕侨乡与侨民非遗文化、非遗活化传承与美育等研究视域展开学术讨论。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领域不同视角研究非遗美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与传承,有探讨有交流,有争论有分享。

文化寻根:非遗的历史性与现代性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王廷信教授发表了“中国非遗艺术的当代传承”的主旨演讲。他认为,一些非遗艺术门类的技艺濒临灭亡,导致这些艺术门类出现衰势。因此,以技艺为视角讨论中华非遗艺术的当代传承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彭修银教授表示,民族民间艺术作为一种“复魅”与“回归”的价值参照,对正处于现代性转型的发展中国家及其地区有着深刻而前瞻的预防意义。

中山大学中文系宋俊华教授指出,乡村非遗保护,要善用乡村振兴的机遇和思路,以非遗保护为核心,积极推动社区营造:一要理清乡村文脉,重建乡村非遗生态;二要善用乡村智慧,延续非遗生命;三要连通城乡发展,赋权非遗共享。

专家学者交流分享

汕头大学文学院高小康教授发表了“从生活到美学:传统的活化”的主旨演讲。他表示,“非物质”是文化遗产与当代文化生态的关系:“活化”所有的历史遗迹、遗物和文献都是过去经验的遗留物,只有在今天仍然可以被理解、感受和产生兴趣的才是他所说的“真历史”,也就是非遗关于传统文化传承理念的核心——活化的历史。

观念教育:非遗走进高校和中小学

南京农业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季中扬教授做了“观念教育:非遗进高校的路径选择——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的主旨发言。他呼吁,目前“非遗”进校园的观念缺失现象较为突出,基于高校学生群体的基础条件及其更高层次的“非遗”教育需求,高校应更强调开展一种观念教育。

孙恩乐教授提出将学生兴趣,传承人手工艺传授与教师组织教学、志愿者三者组合进课程与时尚审美培养相结合,潮汕抽纱进校园,将抽纱审美融入校服文化中。将四季色彩变化与抽纱发夹头饰相结合,突现校服地域特色。

对于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专家学者们也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曹凤霞教授分享了广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岭南灰塑”的建设情况,重点介绍了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地域文化圈标志性符号系统,运用数字技术创建灰塑数字化传承体系、打造传统手工艺在高校的全景式创新发展模式。

广州美术学院人文与艺术研究院李红博士介绍了“佛山彩灯的保护与传承”。她分析,锤炼技法和技艺,研究和挖掘传统技艺,方能使其更好地确保和延续其内在生命力。

专家学者合影
校长论坛:美育浸润行动

作为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非遗活化传承与美育研究”问题得到了与会人员的高度关注。会议特设“校长论坛”,邀请汕头市龙湖区新溪一中谢维民校长、官一小学郑苏贤校长、十一合小学谢勇辉校长、西南小学陈映秀主任等到场发言,围绕乡村学校美育如何创新工作思路、破解工作难题等问题,与参会的专家学者开展深入对话。

各方一致认为,让非遗文化融入校园美育,对创新传承非遗文化意义重大,并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广东工业大学“美育浸润行动计划”项目的具体实施提出了多样化的操作建议。

汤耀平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项目要扎根乡土,就地取材,探索差异化发展模式,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力争做到“一校一品”,为稳健提升乡村学校美育水平提供精准帮扶服务。(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周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