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主编倪惠英:为粤剧谱写中国戏曲界的一次示范
2020-12-08 19:43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把粤剧的独特性留下,让后辈能从中找到“祖宗”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梁彦兰
图/通讯员 梁彦兰

12月8日晚,粤剧典籍《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唱念卷》举行新书首发,并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办《此物最相思》粤剧演出晚会。(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作为一项重大文化工程的《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以下简称《大全》),它除了受到粤剧界的重视外,还受到中国戏曲界的极大关注。那么,它的编纂初衷与价值何在?在编撰的过程中有什么故事?编纂者们又将如何展开《大全》余下三卷呢?

近日,《大全》的主编、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倪惠英接受了羊城晚报等媒体的专访,为读者一一道来。

倪惠英接受媒体专访

【初衷】
担心粤剧艺术会被异化或者同化

羊城晚报:今年是您从艺50周年,也是粤剧发展的50年,怎样去看待这50年来粤剧的发展?

倪惠英:我15岁担纲主演,登台与粤剧表演艺术家陈笑风同台演出样板戏《红灯记》。到今年,我的从艺生涯已走过50年。我在整理过去的资料时,觉得要感恩时代,感恩粤剧。在人生最美好的50年中,粤剧艺术让我有所收获,也很有意义。

我的一生与粤剧不可分割,可以说粤剧成就了我的人生。我对粤剧有一种感恩之情,到了现在这个年龄,甚至成了一种敬畏。干了50年,我自己也体会到,粤剧发展了数百年,一代又一代前辈艺人用他们的智慧和才华,为我们老百姓、为今天留下了非常丰厚的艺术宝藏。

我是粤剧的亲历者,也是实践者,对于粤剧在时代发展的冲击下受到的影响,好的或不好的,我们从业人员都“如鱼知水暖”。

我经历过粤剧的辉煌。1978年,广州粤剧团开排《杨门女将》,这是样板戏之后传统戏剧的第一次复兴。演出盛况空前——中山纪念堂连演一个月,观众还要通宵排队。那时,两张粤剧票是很贵重的礼物。

我也经历过粤剧的低潮。后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传统戏曲文化遇到极大的冲击。上世纪80年代末,粤剧演出市场“断崖式”下滑,遭到冷遇,演员们甚至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演粤剧的。广州那么大,粤剧铁杆观众(自己掏钱买票看粤剧的)只有一两千人。我们虽然十分困惑,但一直坚守。

一直到21世纪,我们国家的国力提升,整个艺术迎来了发展的高潮。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并加大财力支持。尤其是近几年,粤剧得到了很大发展,尤其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

倪惠英粤剧表演剧照

羊城晚报:您已功成名就,却还劳心劳力编纂这部工程浩大的《大全》,一定有必当为之的道理?

倪惠英:编纂《大全》,可以说我是首倡者。我既是演员,又是剧团领导,很清楚粤剧队伍的现状。粤剧发展伴随着社会的浮浮沉沉,中间有新的东西,但可能也丟了些传统。我担心粤剧艺术会被异化或者同化。

十几年前的一个粤剧研讨会上,大家好像找不出粤剧独特的地方,这让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于是就开始思考这个事情。粤剧申遗的成功让我冷静思考粤剧的发展,路在何方。

如何将有数百年历史沉淀的粤剧传承好?我们策划了由11个经典粤剧折子戏组成的《广府华彩》。我记得,请粤剧界老前辈过来教一些传统的东西,当时她拉着我的手,眼含热泪说:“感谢你还记得我们。”那一刻我如坐针毡。

剧团里的年轻人要练功,但发现没有老师教他们。我只好从外面找了两个京剧演员,加强年轻人的基本功训练。

我在拜访很多前辈老人家时发现,其实粤剧有很多东西已经遗失了。我们这一代对粤剧知识知之甚少,那么更年轻的一代呢?中国戏曲讲究口传身授,再过二三十年,老一辈的粤剧艺术家走了,粤剧的一些传统可能就会消失。所以,我有一种紧迫感。

六七年前,我就开始呼吁要编纂粤剧表演艺术的书籍。如果没有理论支撑,一个剧种走不远。这也是政府应该做的一个基础工程。

我的呼吁得到时任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建华的重视。他说:“《大全》是一个把粤剧留下来的文化大工程。这件事一定要做,我帮你完成这个梦想。”2017年9月,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正式启动了《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编纂工程。

倪惠英与《粤剧表演艺术大全》

【价值】
把粤剧的独特性留在那里,让后辈能从中找到“祖宗”

羊城晚报:2019年11月,《大全》的“做打卷”率先出版,大家对该卷有何评价?

倪惠英:2017年9月,《大全》的编纂工程正式启动,并于2019年11月出版了五卷之一“做打卷”的编纂,得到了戏曲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

今年5月,由羊城书香节主办单位举办的十大好书评选活动中,《大全》“做打卷”以超过15万张票数的佳绩荣登榜首。今年9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2019年度“张庚戏曲学术提名”活动中,《大全》“做打卷”作为理论类著作参评,以高票获奖,这也是该年度唯一获全国戏曲理论著作类奖项的书卷。

国内戏剧界很多同仁感叹,《大全》编纂是个伟大的创举,是中国戏曲界的一次示范,这是国内戏曲界第一个系统化梳理艺术表演的剧种。

《大全》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大事,是我们这一代粤剧人应该担当的使命。《大全》把粤剧的独特性留在那里,后人能从中找到“祖宗”,便于后人研究、传承与发展。

“做打卷”出版后,很多粤剧院团与个人把它买回家。他们说,《大全》就相当于一位知识渊博的粤剧老师,一本应用性很强的工具书、教科书。

羊城晚报:截至目前,《大全》已出版了两卷,未来还有哪些编纂计划?

倪惠英:《大全》已出版了“做打卷”和“唱念卷”。编委会还计划在今后两年,完成其余三卷,也就是“音乐卷”“舞美卷”“剧目卷”的出版。

《大全》的编纂过程,也充分体现了我们粤剧人“八方和合”的团结精神。我非常感谢所有粤剧同仁的无私付出,他们“不为名,只为史”。编纂团队来自粤港澳等地,70、80、90岁的粤剧老前辈都参与到编纂工作中。在拍摄方面,我们动员了粤剧界最好、最适合的演员前来示范,其中包括若干“梅花奖”获奖者、国家一级演员等。

【独创】
编出第一套粤剧舞台官话读音表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唱念卷》

羊城晚报:《大全》“唱念卷”有何特色?

倪惠英:在这一卷编纂过程中,我们对粤剧声腔艺术进行了大量的寻源、发掘、整理、提升,并对书卷各篇章的设置进行了合理的编排。

全卷共分“语音声韵篇”“念白形式篇”“声腔结构篇”“古腔名曲篇”“流派唱腔篇”“唱功技巧篇”。“唱念卷”比“做打卷”容量更大、音频更多、篇幅更长。它仅页码就达到1060页,是“做打卷”的两倍多,完全是一部颇具规模的典籍。

“唱念卷”在总体设计上,集图、文、音、像于一体,成为一部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的教科书和辞书。卷中收入了大量珍贵的音频和视频资料,共有340段范例音频、50段实例视频,还有6段演讲视频、7首示范曲目。

难得的是,它保存了大量当年粤剧名伶原唱的曲目视频,这也是“唱念卷”跟其他粤剧著作的一个重要区别。其他粤剧书籍对于曲目的展示,均只有谱例和唱词,没有音频。

“唱念卷”采用融媒数字出版方式,利用云计算数据库管理平台,实现在线智能检索和纸电同步多媒体阅读。信息管理系统具备页码快捷搜索功能,帮助读者轻松筛选专业视频。

读者可以通过扫描本书上的二维码直接登入移动网络应用程序,进行多媒体学习交流;也可通过本书卷配套的U盘或光盘选取需要播放的音视频文件。

羊城晚报:读者对《大全》中有关粤剧舞台官话的研究都很感兴趣。

倪惠英:在“唱念卷”的6个分篇中,极具特色的是“语音声韵篇”。这一篇包括广州话声韵和粤剧舞台官话。其中详细介绍了广州话的声调与分韵,在粤剧书籍中这也是首次采用详细而系统的声韵开列方法。

过去,戏行内对粤剧舞台官话一直缺乏系统的研究,都是靠口传身授,以致各行其是,没有一套规范的教材。

《大全》编辑部组织了一批老艺人,搜集了前辈大量演唱音频,通过研究和论证,选出约1700个舞台官话常用字,编出有史以来第一套粤剧舞台官话读音表,填补了多年来在舞台官话研究方面的空白。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周欣怡 邓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