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澳岛后沙湾遗址:珠海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方
2020-12-08 10:11 珠海特区报
“据目前所知,淇澳岛后沙湾遗址是珠海最早有先民来开发的地方。”

今天的珠海已经发展成为一座环境优美的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遥望数千年前,最早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先民们是如何开荒拓土?又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宝贵印记?淇澳岛后沙湾遗址或许可以告诉我们答案。

“据目前所知,淇澳岛后沙湾遗址是珠海最早有先民来开发的地方,反映了当时渔猎和采集的聚居生活。2010年,后沙湾遗址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珠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振忠介绍。

后沙湾遗址位于珠海高新区唐家湾镇淇澳岛东部后沙湾的沙丘坡地上,西南距市区中心约18公里,地形呈弯弧月状,西靠望赤岭,东临海边顶轮坡小山,北背牛婆湾,西南倚山坡梯田,东南面向伶仃洋。现存遗址面积约500平方米,高出海平面4.5米左右,有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两期文化遗存。

“经过前期文物普查,1989年,广东省博物馆文物队与珠海市博物馆联合进行考古发掘,最初发掘面积为108平方米,最深为3.88米。”陈振忠说。

如今,在珠海博物馆第八展厅内,人们即可直观了解后沙湾遗址及其出土文物情况。第八展厅入口处,一面高约5米的“地层剖面图墙”颇具特色,这是根据后沙湾遗址真实地层情况仿制而来,展示了每一文化层的大概样貌。

“后沙湾遗址共有6个地层,早、晚两期文化地层叠压关系清楚,中间有一层纯净黄沙土间歇层。我们仿制的‘地层剖面图墙’也是6层,此外底部还有一层生土。每一层我们都取用后沙湾遗址相对应的那层的沙土复原做成这面墙,希望游览者更直观地了解后沙湾遗址的样貌。”

据介绍,第一期文化遗存在距表土2.8米处,即第6层,厚度为0.25至0.3米,为新石器时代中期。“这一层年代最久远,出土遗物有陶片、红烧土等。其中器类有彩陶圈足盘、彩陶罐、白陶豆,这些均是典型文物,制法均为手制,而且主要是泥片贴筑法制成,流行圈足器和圜底器,火候不高,显示了它的原始性。据考证,年代为距今5000多年。”陈振忠说。

第二期文化遗存在距表土0.5米至1.2米处,即第2层和第4层,均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两层出土石器有石凿、石锛、石球、石网坠、石环和砺石等。而出土陶器多属手制轮修,多为泥条盘筑法制成,有夹砂陶釜、夹砂陶罐、泥质陶罐、陶箅、陶纺轮、陶支脚等。陶器装饰主要有绳纹、条纹、刻划纹、叶脉纹、云雷纹、曲折纹等。据考证,年代为距今约4000多年。

“后沙湾遗址所出土的彩陶和白陶都是极为精美罕见的文物,远与湖南的大溪文化所出土的文物相接近,近与珠三角地区的中山龙穴、深圳大黄沙、东莞万福庵、增城金兰寺、澳门路环、香港深湾等遗址所出土文物相似。”陈振忠介绍。

后沙湾遗址出土的文物经过专家精心修复,出现在我们眼前。目前,珠海博物馆内展览的后沙湾遗址出土文物共计37件。

专家点评

珠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振忠:淇澳岛后沙湾遗址年代久远,是珠海文明的发祥地。据考证,后沙湾遗址最早年代为距今约5000多年,在珠海的334处各类古文化遗存中,后沙湾遗址的年代是最久远的。5000多年前,珠海的先民们就在这里搏击风浪,创造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

淇澳岛后沙湾遗址具有重要的考古学术研究价值。后沙湾遗址是环珠江口典型的史前沙丘遗址,是典型的海岛文化遗留,有海洋文化的最早发展模式,对于研究沿海史前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经济模式,探索早期人类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的考古学术研究价值。

来源 | 珠海特区报
责编 | 陈婉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