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校园|“广州模式”连续两年“双入选”
2020-12-07 22:17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广州全市共有130余名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参与了“非遗进校园”实践,占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总数的2/3;共有51项市级以上代表性项目进入校园,占项目总数的将近一半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穗文广旅宣
图/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提供

广州是全国唯一在“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评选中连续两年“双入选”(即连续两年均入选全国“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实践案例和十佳创新实践案例)的城市,引来全国同行的关注。

12月7日,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举办“广州市非遗进校园交流会”,非遗与教育界专家、“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团队汇聚一堂,共同分享广州“非遗进校园”优秀经验,探讨未来“非遗进校园”的发展方向。

广州“非遗进校园”起步在全国领先

广州目前拥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7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1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6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9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8名。

丰富的非遗资源,以及开拓创新的工作精神,使得广州成为全国最早开展“非遗进校园”的城市之一。

海珠区前进路幼儿园孩子展示“合作绣”

1998年,番禺区沙湾西村育才小学成立了醒狮队和广东音乐社团,将本地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广东醒师、广东音乐纳入学校的教学体系;2002年,海珠区前进路幼儿园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小班和中班开展了学前刺绣活动;

同年,番禺区沙湾镇实验小学成立了沙坑醒狮、武术、舞龙、舞凤传承研究小组……根据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在2015年进行的调查显示,当时全市有约40所学校开展非遗相关活动,形式包括理论学习、传承人授课、实地考察、创作实践等。

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早期“非遗进校园”工作并不成熟,但这些活动的开展对探索校园传承模式,推进非遗校本教材和课程研发,助力非遗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分享

500余所学校长期开展“非遗进校园”

近年来,广州“非遗进校园”活动推动力度不断加大,在全市范围形成了形式多样、层次多元的校园传播活动。

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近期开展的一项“非遗进校园”的调查显示,现全市“非遗进校园”遍及11区,至少有500余所学校长期开展“非遗进校园”实践,涵盖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技校、高等院校、特殊教育学校等多个教学培养阶段,共计开设86000多课时

全市共有130余名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参与了“非遗进校园”实践,占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总数的2/3;共有51项市级以上代表性项目进入校园,占项目总数的将近一半。

岭南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谢东笑在永庆坊非遗街区里开了工作坊,周边一带的学校是他们推广古琴艺术的重要目标。谢东笑说:“古琴的传习,不能光让人家到雅集、茶会上来,我们也要走到学校里面去,让学生们来体验传统文化的美,也是在更大的范围里推广古琴艺术。”

白云区竹料第二小学的洪拳教学

今年10月24日,第二届“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在济南发布。

广州市越秀区教师进修学校申报的广府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广州市执信中学琶洲实验学校申报的广州市佛山木版年画进校园实践案例,分别入选“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实践案例和十大创新实践案例

这也是2019年广州市的广绣进校园实践案例入选十大优秀实践案例、海珠区南洲小学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实践案例入选十佳创新实践案例之后,又一次“双入选”。

广州“非遗进校园”的教材书籍

形成行之有效的“广州模式”

“广州在‘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的开展当中,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广州模式’。”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其中包括:

注重顶层设计,通过一系列文件政策的制定,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强化支点建设,注重将学校打造成传承基地、传承示范学校等,并给予资金、平台、师资等方面的支持,搭建起遍布全城的非遗传承传播工作支点网络;

推出示范样板,通过优秀学校、优秀案例的品牌示范作用,推动学校非遗教育规范化;发挥传承人的积极作用,搭建非遗传承人和校园联系的桥梁,并将进校园的情况作为传承人履职的考核内容之一。

广州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广州的“非遗进校园”将着力推动非遗教材、课件的编写和制作,推动非遗教学的规范化、系统化。

他们还将进一步拓展“非遗进校园”的外延,使学校的非遗活动与当下社会环境、当地民众生活更好地协同;在“非遗进校园”的深度方面,在技艺层面认知的基础上,将推动向文化内涵认知的更深层次延伸。(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专家进行“非遗进校园”圆桌对话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