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符畅
通讯员 张镇升
12月7日,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指导,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同心战“疫”共克时艰——广州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展》在市国家档案馆开幕。
据悉,该展览为期3个月,公众可致电020-31050935预约参观。
11个专题
铺陈广州抗疫完整脉络
据了解,此次展览主要有11个专题和3个主题墙,共展出近400张纪实图片、260件(套)实物、100分钟纪实影像。其中,11个专题的主题为分别:“抗疫大战,广州担当”;“抗疫英雄,舍生忘死”;“党建引领,凝心聚力”;“严阵以待,守护广州”;“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湖北凯旋,再赴香港”;“守望相助,风雨共担”;“联防联控,善作善成”;“科技战疫,硬核力量”;“同甘共苦,众志成城”;“全面重启,聚力前行”。
致敬墙主要展示了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79名医护人员的照片,其中,“手印·铭记”墙展出了130多个与死神较量过的医护人员手印;“口述历史——抗疫战士”墙展示了录制广东援鄂医疗队、援助国外、支援香港医护工作者、边检人员、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的现场。
此外,还有与抗击疫情相关的多种展品:援鄂医疗队队旗、钟南山院士手印、防护服、请战书、工作证、核酸检测剂、疫苗,也有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奖状及荣誉勋章、塞尔维亚总理赠送的泥土国礼纪念品及国防部长颁发的勋章、香港特首林郑月娥的感谢信,以及艺术家创作的钟南山、王烁等医护人员的雕塑等等。
这些展品与图片、档案、文字、数据相互诠释,全面、真实、立体展现了广州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勠力同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历史过程,展示了广州在这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抗疫斗争中的硬核力量,呈现了宏大而又清晰的抗疫群像,向全社会传递了伟大的抗疫精神。
走入展厅,第一眼就能看到摆放在展厅正中央的钟南山雕像。这是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在疫情期间创作的钟南山院士雕像作品《山高人为峰》,作品人物坚毅果敢、目光凝重,尽显钟南山的“精气神”,并且雕像本身看起来也像一座山峰,充满震撼力。
“实际上,这不仅是钟南山的肖像,而是一种创作,它代表着医疗界抗击疫情的一种精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许鸿飞说道。他表示,举办此次展览,是对人们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很好记录。据悉,除此件作品外,他的另一件作品《丰碑》也在展出中。
从他们口中
了解广州真实抗疫经历
当天,来自广州卫健系统、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的多名医护人员也来到现场,共同见证展览的开幕。记者采访了其中的几位代表,倾听他们的抗疫故事。
“从疫情之初,到如今常态化疫情防控,我们一直没有放松对公共场所的监督力度。”广州市卫生监督所四级调研员何铁山说,近一年以来,全市卫生监督部门驱动监督执法人员约20万人次,检查医院、酒店、隔离点、学校、机场、地铁、高铁站等各类单位9.7万间,对存在问题单位下达监督意见书2.7万份,卫生监督处罚案件约3000起。“全市监督执法人员不足500人,而监督任务多且繁重。疫情尚未结束,我们的一定会尽100%的努力,为广州市民的健康护航。”他说。
汪慧是广州市疾控传染病预防控制部主管医师,她介绍,自单位1月22日拉响集结号,她和同事便开始积极投入到这场“战疫”中。他们的首先任务是做好疾病控制,于是单位第一时间组建流调队伍,截止9月底,已组建起了一支507人的流调队伍,并建立分片区管理的流调模式。
同时,市疾控中心紧锣密鼓开展风险评估工作,从年初的社区传播,到后来的境外输入增多,每个风险阶段,他们都做出了一些重大决策,并获得政府采纳。截至目前,该中心共撰写55期的周公评和53期的专项风评。她还透露,“近期,我们主要对港口、机场、隔离场所开展督导风险评估工作,排查风险隐患,将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展览的第一个展柜里,陈列着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获得的多项荣誉:“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作为广州抗击疫情的“主战场”,市八医院收治的病例数占全市的94%、全省的70%多,同时实现了99.8%的治愈率,院内医务人员零感染。
“从1月20日收治首例患者到现在,我们一直在战斗。”该院医务科科长陈凤娟说。她指出,医院嘉禾院区两次关停,就是为了更好的收治新冠病例,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在院的病人数有所下降,但医院始终把新冠救治作为第一要务。“我们仍保持战备的状态,接下来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及时调整我们的业务。我们一定继续做好相关工作,守好我们祖国的‘南大门’,把所有的患者救治好,请广州市民放心!”
千里援鄂
医生讲述“114救火队”的故事
展览现场,看到医护人员驰援武汉、抗击疫情的影视资料,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医生陈劲龙瞬间红了眼眶,“当时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回来,我不愿意再看到这些镜头,希望疫情永远不要再发生。”他说。
疫情暴发后,陈劲龙主动请缨,成为广东省第22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他介绍,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一共派出58名医护人员,其中54人奔赴武汉。在之后的50天内,他们先后驰援中南医院、协和医院西院和雷神山ICU病房。
“我们把这支队伍称为‘114救火队’,因为我们54个人,一共救治了114名病人,其中为重症病人54人。武汉重启那天,我们把ICU病房的最后一个病人送出院,像把疫情的‘火’扑灭了一样。”巧合的是,展览中刚好有一张照片,就是陈劲龙的同事在病人“清零”当天拍摄的,如今重温这张照片,陈劲龙说,仍能感受到当时喜悦的心情。
其实,陈劲龙就是武汉人,他在武汉救治病人的时候,他的父母离他不过几十公里的距离,却一直没能相见。9月,他和太太专程回到武汉,和父母一起在曾经奋战过的中南医院拍了照片,他还把工作服送给父亲留作纪念。
“回去的时候,武汉天气很好,晴空万里,柳絮飘飘,远处的野鸭在湖边飞。看到武汉重拾烟火气,真的非常高兴。”陈劲龙说。(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参观指引:此次展览为期3个月,观众可致电020-31050935预约,凭有效身份证件自主进馆参观。
开放时间:9:30-17:00
逢周三闭馆 (法定节假日和特殊情况另行通知)
地址:番禺区大学城档案馆路33号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陈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