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苏荇
如今回首10年前的广州亚运会,浮现在世界冠军谢杏芳脑海里的是一群群穿着绿色服装的志愿者,无处不在。
2009年10月,谢杏芳从中国羽毛球队退役,次年便进入到广州亚组委志愿者部招募调配办任副主任,“那一届亚运会对我最大的影响是,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让我从以往运动员的角色顺利融入这个社会。”
为什么会选择进入广州亚组委?谢杏芳认为这并不是一道选择题。自己是广州人,广州体育系统培养了自己,如今让自己加入到亚组委,本就是义不容辞的事情。而且不能以运动员的身份参加在家门口举行的亚运会,改用服务者的角色加盟亚运会,弥补这个遗憾,难道不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吗?
至今谢杏芳还很感恩这份工作,“老实说,退役那一刻,其实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亚组委是一个很好的过渡平台,和体育相关,感觉很熟悉,亚组委里的同事也多是平日打过交道的熟人,比较亲切。”
进入亚组委对谢杏芳最大的挑战是从过去“被别人服务”,到“我服务别人”的思维转变。
谢杏芳当时和一位同事分成一个小组,负责天河体育中心以及省奥林匹克中心的志愿者招募工作,主要对接暨南大学的学生。
第一次面对这么多的志愿者,要统筹安排大量的志愿者盒饭、服装、繁杂的车辆时间及路线安排,在场馆内为志愿者争取各种权益,对接志愿者彩排工作,处理各种志愿者请假事宜……谢杏芳的每一天都充斥着琐碎繁杂的工作。
“每天晚上十二点所有工作结束后,领导还会和我们开会,回顾一下一天的工作,安排第二天的事宜,那会大家都调侃我们是‘夜总会’,印象非常深刻!”
谢杏芳说以往做运动员时,并不了解志愿者这个群体,在这个岗位上,才了解到志愿者的辛苦,“他们大多数人的工作是单调枯燥的,比如整天守着一个接待室,听着场馆里的声音很热闹,自己却看不到,又不能玩手机。志愿者同时又是场馆内存在感最弱的一个群体,比如裁判一定会有休息室,记者有媒体间,但志愿者却未必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休息室。”
因此一有机会谢杏芳就会“刷脸”为志愿者谋福利——为他们争取休息室,下班后或离开场馆的情况下,帮志愿者们实现和体育明星合照的愿望。“大家都认识我,相对会便利一点。”
到过世界各地参赛,谢杏芳认为广州亚运会的办赛水平是一流的,尤其令她骄傲的是,志愿者岗位无处不在。
另外广州亚运会第一次提出了“亚运志愿时”的概念,并在广州亚运会结束后逐步进行了系统完善和扩展,成为广州志愿者信息化管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外大学一般都会要求学生做社会服务工作,要做满多少个小时。而我们是从亚运会开始,把志愿者这个角色放入计时系统,并一直沿用到现在,比如你做了多少个小时的志愿者,可以通过一次次的大赛累积下来。包括那时候志愿者进入社区、参加紧急救援培训,都为后来的各项比赛培养了一大批掌握一定技能的志愿者。”(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视觉中国
责编 | 赵亮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