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鄢敏
图/通讯员提供
今天(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在城市、乡村、山区等各个地方默默付出的他们成为备受瞩目的主角。在表彰、歌颂志愿者之外,这群可爱的人还需要法律法规的“呵护”。
日前,最新修订的《广东省志愿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出台,将于2021年1月1日起实施。这是广东自1999年推出《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以来的第三版志愿服务条例,现行的《广东省志愿服务条例》于2010年7月修订通过。
时隔十年,广东再推志愿服务条例,重点关注志愿服务发展促进措施、大湾区志愿服务交流、信息平台建设等领域。
志愿服务发展促进措施写入条例
当年,大眼睛女孩苏明娟渴望读书的脸庞,曾引发全国对“希望工程”的关注。同一时间,在广东从事法律工作的陈舒也被她感染,踏上志愿服务之路,至今已有近三十年。
连续三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陈舒,从最初的助学扶贫开始,志愿服务范围慢慢扩大至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群体。在这个过程中,她也见证着广东志愿服务条例的诞生与修订。
最新出台的《广东省志愿服务条例》将于2021年1月1日实施,陈舒也为这一版条例的修订提供了意见和建议。
新条例分为六章,包括37条细则,对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及促进措施、法律责任等做出了规定,体现广东省志愿服务管理的新举措。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不仅规范了志愿者的权利义务、志愿服务组织的规范化发展,还细化了志愿服务的促进举措。
广东省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负责人强调,这是其中较为亮眼的变化之一。比如,鼓励企业和其他组织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招聘可以将志愿服务情况纳入考察内容。
他表示,将志愿服务促进措施写进条例,可以增强党和政府对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志愿服务的制度化、社会化和专业化”。
事实上,这一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陈舒提出的修订意见。“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无偿为社会奉献爱心。”在陈舒看来,更加需要志愿服务条例通过多种措施鼓励大家参与志愿服务,建立平台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虽然新规尚未实施,广东早已行动起来,推出了部分探索建设的尝试。省发展改革委、团省委、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等53家中央驻粤和省直有关单位于2017年共同出台《关于实施广东志愿者守信联合激励加快推进青年信用体系建设的行动计划》,并在国内首创发行提供公益激励保障和消费优惠的“注册志愿者证”,目前持证志愿者超过360万人。
建立统一信息平台,深化大湾区志愿服务
“这个条例最大的好处就是志愿者身份认同感更强了。”新出台的条例也在粤港澳大湾区引起关注,澳门社区义工联合总会理事长邓文基早前就详细阅读过《广东省志愿服务条例》。他看到志愿服务、志愿者、志愿活动等具体内容都有明确规定,“很清晰,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据邓文基介绍,澳门目前尚未有志愿服务领域专门的法律法规,“希望也能借这个机会推动澳门在这方面的工作”。
事实上,广东已推动省志愿服务系统、注册志愿者证成功落地澳门。澳门社区义工联合总会与省志愿者联合会开展项目合作,推动“注册志愿者证”在澳门落地应用。
澳门中国银行、澳门社区义工联合总会参照广东推出的“注册志愿者证”模式发行“大湾区义工卡”,打通粤澳志愿者激励嘉许体系——持证志愿者在广东、澳门区域均可享受同等的购物折扣、旅游景点优惠等优待。
邓文基介绍,这样一来,更加方便澳门居民在大湾区范围内开展志愿服务。“前段时间,澳门志愿者就去佛山顺德参加志愿活动。”
此外,澳门志愿者总会委托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在“i志愿”系统的基础上,结合澳门志愿服务工作实际,于2020年起3年内、分三期为澳门建设开发功能齐全、用户体验优良的澳门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
新条例的另一亮点则是明确提出广东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制定统一的信息数据对接标准,实现全省志愿服务数据统一归集、统一管理和共享交换。
近年来,共青团广东省委致力于建设“i志愿”系统,打造全省志愿服务一张网,成为当前全国志愿服务领域数据标准最严格、最透明、产品体系最完整的平台,志愿服务信息化水平国内领先。
广东省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负责人指出,依托省政府政务大数据平台整合志愿服务相关信息和数据资源,未来全省各地域、各高等学校、各行业领域的志愿服务信息将统一归集、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实现志愿服务活动发布、志愿者招募、时长记录等实现全流程管理,确保志愿服务数据真实准确。
“志愿服务不能光凭热情”
“任何事情都有风险,志愿服务不能光凭热情。”本职工作为律师的陈舒,极为关注志愿服务条例对志愿者的保护。因此,她在条例修订时提出建议,要制定相关保障措施,除了基本的交通、饮食,还要给志愿者购买人身保险。
陈舒特别强调,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遭受的心理伤害也要纳入保险范围,给予一定的补偿,“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地参加志愿服务”。
在此基础上,志愿服务如何能真正发展繁荣起来,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研究培训专家、教授谭建光认为,十分需要法律政策的支持激励与规范管理。
从20世纪80年代起,谭建光开始接触广州、深圳的志愿者,1995年正式从事志愿服务研究。据他多年观察研究,谭建光认为法律条例可以保障公民参与志愿服务的权利,不受干扰和限制。“而且可以引导志愿者、志愿组织做好帮助社会人群的服务,不出现偏离和违规。”
“志愿服务无边界”,67岁的陈舒依然活跃在志愿服务一线。着眼未来,陈舒表示,希望志愿服务条例可以让参与者有荣誉感,社会的美誉度得以增加。
随着条例逐步推进,她觉得志愿服务的专业化程度会慢慢加强,以后参与志愿活动的人会越来越多,覆盖的范围也会更广,尤其是在年轻人等领域。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