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绮曼(除署名外)
在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城市环境建设处原处长谢少波的书架上,放着第一、第二届广州国际灯光节的图册,木棉花、五羊石像等“羊城意象”印在图册封面,与绚烂烟花状的灯光节logo相得益彰。
广州功能照明和景观照明是城市环境建设处负责的主要工作,谢少波如数家珍地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介绍着灯光节的“前世今生”,2011广州国际灯光节作为首届广州国际灯光节,呼应了广州市“十二五规划”所提出的建设“低碳广州、智慧广州、幸福广州”的指导思想,转眼十年过去,广州国际灯光节已俨然成了一张溢彩流光的“广州名片”。
诞生:缘起亚运 光耀花城
广州国际灯光节创办于2011年,作为中国第一个由城市主办,企业承办,市场化运作,集光影科技、艺术演绎与节能环保理念为一体的大型国际性灯光盛会,迄今已成功举办了十届。
“现在的广州国际灯光节已经成为市民喜闻乐见的节庆活动和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也成为城市审美的一个重要载体、广州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这也正是我们当初创办灯光节的初衷。”回望来时路,谢少波对十年前创办灯光节的故事仍然记忆犹新。
谢少波介绍,早在1998年7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的李长春就对广州市城市建设提出了“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到2010年一大变”的发展战略,广州景观照明逐步“亮起来”。2009年6月, 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的汪洋进一步提出了“天更蓝、水更清、路更通、房更靓、城更美”的要求,广州城市景观照明经过迎亚运的精心打造,开始了由“亮起来”到“美起来”的转变,实现了质的飞跃。
以珠江为舞台,以城市为背景,十年前的亚运之夜,海心沙岛化身亚洲“和谐号”巨轮,披着烟火与流光造就的礼服从中国南大门,珠江入海口驶向国际。广州塔幻化成一棵耸入云端的亚洲生命之树,灯光惊艳了市民的双眼,也渗透进了人们的心中。
“如何将2010年亚运会灯光一夜成名的高潮保留下来,保证市民们天天都有精神食粮呢?” 这个问题困扰着当时的一众城市建设者们,在经过了许多思想碰撞后,基于广州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大都会地位,结合广州的规划目标与照明情况,广州市提出了创办“广州国际灯光节”的设想。
“广州国际灯光节”的创立,是众望所归,更是水到渠成。谢少波告诉记者,广州在照明方面的雄厚产业基础是设想得以成真的先决条件,“在成功主办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之后,广州市主要地段永久固定景观照明设施已比较完备。此外,广东作为全国照明行业基地,照明产品占据了全国70%的份额,这些都为广州国际灯光节创造了基础条件”。
“一个优秀的现代都市必定蕴含了科技、人文与生态三大内涵,而灯光节就是这三者的汇聚,是广州科技实力、人文底蕴和生态环境的展现载体。”谢少波表示,从首届广州国际灯光节到十周年,广州国际灯光节一直以岭南文化为内核,展现中国东方的文化色彩;以科技元素为驱动,强化广州的科技实力;以低碳理念为底色,推动灯光节实现可持续发展。“灯光节传承了十年,形式和载体在变,但是这三大内涵与文化内核一直都没有改变。”
“作为曾经城市建设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到如今的见证者,我们很高兴看到灯光节的理念一直在传承下去,一代又一代的接力者给广州这座老城市不断注入了新的活力。”谢少波说。
对话:十年灯光节的建设者与见证者
谈特点
羊城晚报:广州的夜既有着灯光之美,也有着文化和哲学之美,您认为广州的景观照明有哪些独特的魅力和特点?
谢少波:近年来城市建设步伐不停,城市建设不断向精细化、品质化推进,日间藏于花海的广州显得生机勃勃,夜间珠江两岸及城市中轴线等景观照明使城市更具魅力。日间活力四射、夜间静谧撩人,城市环境舒适宜人,这就是广州。
目前广州景观照明近暖远冷,光色层次丰富,在强调主题的背景下,植入了现代的动画元素;大量使用节能灯具,既高效又节能,满足环保要求。特别是2017年在江湾桥至海珠桥区间20多栋建筑物增加了主题动感、动画灯光,在珠江新城近70栋建筑顶面增加了第五立面灯光演绎,这个演绎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应该是第一个,这使广州景观照明跃上了立体式发展的新阶段。
为落实广州市十三五规划关于优化提升“一江两岸三带”珠江景观带战略以及《广州市城市景观照明专项规划(2015-2020)》的安排,广州景观照明进行了再一次的改造提升,实现了“动起来”的转折,迈出了用科技点亮广州之夜的步伐。
同时,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在景观照明建设方面始终按照突出广州特色,打造国际照明品质的总体要求进行设计。漫步珠江,不仅可以观赏到珠江新城CBD区域城市夜景的璀璨夺目,绚烂多姿,也可以观赏到江湾区域的动态演绎,通过动画内容展示出来的广府文化和岭南特色,更可以观赏到沙面公园等区域通过灯光所展示的夜幕下静谧的美。
羊城晚报:作为全球三大灯光节之一,广州国际灯光节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谢少波:如果说功能照明是一种责任,确保城市安全和有序,占据着道德的制高点的话,那么广州国际灯光节展现的便是艺术、哲学、交响诗,彰显着城市的审美情操和哲学气质。
我个人认为,广州国际灯光节与其他国际上的灯光节不同之处在于举办的模式不同。广州国际灯光节一直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以政府的名义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承办单位,整合市场资源,引导企业参与,走市场化道路。通过成立政府各职能部门组成的组委会及其办公室这种模式,使灯光节期间在组织、宣传、概念策划、施工图设计、监理、设施保障、维护、安保、水电费等基本的公共保障工作得以保证,又使得承办方可利用政府提供的资源进行商业运作,获得收益,弥补商务支出。这是我们的政治优势和体制优势,其他两大灯光节应该无法模仿。
科技与艺术结合,产业和文化联姻,这是广州国际灯光节的又一特点。每届灯光节的创作与实施,都展示着广州的产业实力、创新能力、安全管理能力和市民的社会责任。灯光节的主旨“灯光,让城市更美好”,所包含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灯光本身,不仅在于拉动旅游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日益创新的灯光设计引领光电产业的发展,引领整座城市审美意识的提高,展示整座城市甚至是国家文化软实力。
羊城晚报:您认为,广州国际灯光节的“国际”体现在了哪些地方?
谢少波:灯光节的“国际”,是一个机会,以灯光节为契机,驻穗总领事馆和广州国际友好城市的友好外宾们有了更了解广州,加强国际联系和经验交流的契机。第一届国际灯光节开幕式时,有39个国家驻穗总领馆及5个国际友好城市共128名外国嘉宾参加了开幕式。2015年,广州国际灯光节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2015年国际光年特别推荐活动。
灯光节的“国际”,是一种载体,以灯光节为载体,推动广州特色、广府文化走出去,国际经验引进来,促进广东、广州的灯光作品与里昂、悉尼等地灯光作品的交流。我们推动广州国际灯光节的大型灯光、音乐互动艺术装置《雨打芭蕉》走向里昂,该作品摆放在二千年前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古罗马剧场上展出,《雨打芭蕉》这个大型灯光音乐互动装置也深受法国人民的喜爱。近几年来,广州国际灯光节正在日益加速成为联通国际的文化艺术交流桥梁。
灯光节的“国际”,更在于它的影响力,向世界展现了广州在灯光照明方面的实力和广州的城市新貌。里昂市长、法国前内政部长科隆先生带领几十个国际城市的代表来参观广州原创作品《雨打芭蕉》时,对这个作品作出高度评价,《雨打芭蕉》也被评为里昂灯光节最受欢迎的四个作品之一。
谈意义
羊城晚报:从一名曾经的城市建设者的角度,您认为广州国际灯光节举办的意义是什么?
谢少波:广州国际灯光节举办的意义有五个方面。
一是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需要;二是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的需要,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三是提高城市品质,提高城市审美情趣的需要;四是促进城市文旅发展的需要,带动广州旅游消费,提升广州城市形象。
在我看来,广州国际灯光节除了这四个方面的意义之外,还有一个其它城市所没有的社会边际收益,这就是公民意识的培育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在征集作品、参观欣赏的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社会参与,努力调动、发动各方力量发挥主人翁意识,突显广州市民的主体作用,在应对各种公共危机及安保管理、文明参观上,广州市民、社会、知识分子、媒体、公务员、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在各项互动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法治精神、社会责任、公民意识、理性平和、宽广胸怀与包容是广州国际灯光节的溢出效益。通过这种效益,实实在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羊城晚报:后疫情时代,广州国际灯光节十周年位于这个特殊节点,有着什么特殊意义?
谢少波:像灯光节这样的盛会,对安保力量、疫情防控来讲都是需要考验的事情。
在世界大型赛事、演出停摆的时候,2020广州国际灯光节的如期举办,彰显了我国疫情控制的有效与得力,也向世界展现了我们共克时艰的信心。
同时,灯光节宣布延期至12月1日,这也体现了广州国际灯光节的吸引力和魅力。一位难求,市民所期,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广州国际灯光节恰恰呼应了新的发展要求,对拉动内需、促进消费起到了正向作用。
谈希冀
羊城晚报:在十年这个特殊节点,您认为广州国际灯光节要再上新台阶,应该从哪些地方发力?
谢少波:我认为,广州国际灯光节发展至今日,需要在作品征集、创新、设计方面狠下功夫。
一是要确保每届都有三件以上原创大型作品;二是要开发立体式、高科技作品和互动性作品,作品要充分融入前沿技术,体现前瞻性和智慧性,例如魔幻全息投影技术、人脸识别技术等,从而打造新的数字化,信息化的产业新生态链;三是要有魄力让作品引领世界,起码要成为国内其它城市的辐射源,形成梯级结构;四是建议在呈现精彩的灯光作品的同时,增强对灯光作品的管理,做好展示布局、游览路线、疏导路线的策划等。
此外,我认为,管理者也要重视灯光节边际效应的问题。边际效应是一个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的术语,我注意到,在广州景观照明提升刚完成时,动态演绎观赏区域人山人海,游人如织,有些还是从国内其它城市特意来广州感受夜景的。但作为管理者应该了解“边际效益递减率”的客观存在,在社会知觉的首因效应发挥至顶点之后,要通过不断的创意来抵消情感体验的递减率,做到未雨绸缪。
羊城晚报:在十周年之际,您对广州国际灯光节有着什么样的期待和寄语?
谢少波:城市,以文化论输赢。秦牧以一篇《花城》让广州得一雅称,杨朔写《荔枝蜜》让从化的荔枝在世人心中留名。我认为,未来要把广州国际灯光节打造得更加立体,让这张广州名片流传得更加长久,可以从立体式传播入手,组织力量创作一篇散文、一首诗、一曲广东音乐、一曲交响乐、一首主题曲,将“五个一”传播下去,将广州国际灯光节这张名片打造得更加富有影响力。
广州这座创新之城,造就了广州国际灯光节,造就了光芒璀璨的夜景。祝愿广州国际灯光节越办越好,让广州的夜晚成为光艺术的交响乐,成为广州递给世界的立体名片。(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黄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