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清代画竹名家温汝遂:墨竹换烧鹅
2020-11-30 22:12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只要是好物,不拘品相,无论贵贱,总会流传世间,觅得知音

吕子远
作者简介: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区域地方史研究。现任职广东崇正拍卖有限公司古器物部,从事研究鉴定工作。

近来蒙友人割爱一幅清人墨竹图立轴,画心蠹食过半,所幸著墨处尚算完整,过去经过精心修裱,如今仍能得观其全貌。画上钤有白文“暗香主人”和“家在龙滩第一桥”二印。落款文字漫漶,几乎不能辨识。自宋代文同、东坡开创写意墨竹以来,墨竹便成为常见的绘画题材。故传世作品多如牛毛,高下混杂,若非出自名家之笔,或别出心裁,很难为人见重。于是见者或讥我“接盘”,或不明有何可取。其实,自己最初过目,亦措意无多,直至再将此画展玩,乃觉趣味横生,其枝叶饱满匀称,端绪清晰,浓淡得宜,每一片叶皆自有姿态,而最为生动的是藏在竹后的两根竹笋,蓄势待发,挺拔向上,惟妙惟肖。如此佳作,想必出自名手。于是细认落款,发现原来写着是“温遂之”三字。

温遂之,名汝遂,以字行,又号竹梦生,是清中叶广东的书画名家,生前以擅画墨竹盛名远扬,作品甚至传到京师,得到成亲王的称赞。据说乾隆南巡之时,兄长温汝适曾以其墨竹图进呈,邀天子赏玩。谢兰生称“遂之写竹,名噪一时”,仁和名士王文诰亦有诗称:“箇中有竹令人瘦,吾许龙山温遂之。” 而遂之从不因名求利,常人可只凭一只烧鹅,就能换回他的大作。至其身后,《顺德县志》《岭南画征略》都有为之立传,其作品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香港举办的广东文物展览会上展出。

温遂之以墨竹得名,得益于自身的勤奋努力。传记称他“专心画竹,楼居三月”,专研古人画竹之法,“得其阴晴、风雨、整齐、正变之神,尤著意箨笋,以己意造为新法,洗出甲圻抽含之势,出与群彦角艺,皆惊异。”所谓“尤著意箨笋”是指竹笋的画法,最能体现他的个人风格,读者正可透过此画,略见一斑。温遂之除了师法古人,亦重写生,谢兰生曾说:“遂之爱画入骨髓,爱竹亦入骨髓。无事时,惟向竹中坐,遇大雨,着屐张盖观雨叶,衫袂淋漫不顾,是直欲以造化为师者。”遥想当年王文成公对竹格物七日,一无所成,温遂之算是格出一番绝技了。

温汝遂  墨竹图

然而中国书画素来讲究笔法,尤其在摹古之风盛行的清代,倘若下笔无古意,则说明作者学识涵养欠缺,如此则很难跻身流品,为方家称道。在此,就不得不说温遂之另一身份,可是当时广东屈指可数的收藏家。在缺少公共收藏机构的时代,私人收藏往往对精英文化保存和传承起到重要作用。要能成为书画大家,必要从历代名家真迹中吸取养分。清中期包括温遂之在内的一批广东画家的崛起,和当时碑帖古画逐渐得为广东士大夫收藏有莫大关系。

温遂之出身顺德龙山大族。世居龙山三大姓,温氏即为其一。和珠三角许多大族一样,温氏以围筑沙田致富。乾嘉之间,族中子弟科甲联翩,遂之兄长汝适出身翰林,官至兵部右侍郎,乃当时著名乡宦,热心乡邦事务。其弟汝进、汝述,堂兄汝能、汝枢皆为举人。其中汝能是著名藏书家。 嘉庆初,广东省城藏书出版尚未发达,而汝能家中已有数万卷藏书。

至于遂之与其弟汝述并以收藏鉴赏见长。遂之藏有广州出土的晋永嘉九州荒砖,道光初作为重要文物,载录《广东通志》。此外古彝鼎器,宋元真迹,率皆精品云。传记称他专心画竹,“取坡翁、梅道人、李息斋竹卷,劬精摹拟”,其中梅道人竹卷,便是温遂之个人珍藏,从谢兰生题跋可知,遂之的墨竹绝技,实资于此卷非浅。其弟汝遂则藏有一卷文与可的墨竹图,后为吴荣光所得,流传至今,成为广州艺博院的得意之藏。

温遂之对待藏品从不靳惜,而是善于与人分享。当时广东另一金石大藏家吴荣光,与遂之自少交好。吴荣光曾回忆自己廿六岁时,曾和遂之到南海神庙看日出,尽拓庙内唐宋元古碑。此后每次销夏返粤,都会与温遂之见面,“各出书画,互相辨难”。而乾嘉之际广东最负盛名的画家黎简,诗集中有一首记录温遂之携古书画驾船来访的诗,句中提到西岳华山碑和董北苑的山水,令黎简大开眼界,印象深刻。

另据《常惺惺斋日记》记载,道光初年,遂之长居省城,谢兰生时常到访他的书画舫观赏古画。如道光四年三月十五日写到:“早到二楼书画舫看遂之九兄所藏北苑、刘松年、韩太冲横卷,俱佳。又王蒙长条,王元章梅亦佳。”此后谢兰生在韩太冲横卷的题跋中回忆,当日自己得观此卷后,为其笔法雄奇感到震撼,于是回家立即取出绢素追摹。题跋最后感慨道:“遂之藏弃唐宋名笔甚富,此其甲观乎?”至于遂之的北苑山水、梅道人山水册和竹卷,谢兰生皆曾借回家中观玩。到了道光九年七月,温遂之去世,谢兰生亲撰挽联,云:“癖躭彝鼎图书,是真名士;归卧金堂玉室,亦古神仙。”

宋元画作在清代中叶开始流入广东,并在上流圈子间分享流传,给广东士大夫掌握传统绘画技巧扩充眼界起到极大作用。这也正是在嘉庆道光之际,广东画坛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幅墨竹即是那个时代的见证,虽然和其他遂之传世墨竹相比,少了精彩的草书题跋,但我更愿意相信,这应是当时好事者用烧鹅换来的平日习作。古有羲之爱鹅,后有遂之爱烧鹅,凡人喜以贱易贵,达人则物无不可。只要是好物,不拘品相,无论贵贱,总会流传世间,觅得知音。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作者提供
责编 | 冯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