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统筹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11月29日上午,著名雕塑家、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首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潘鹤先生追悼会在广州举行。
潘鹤先生生于1925年,致力于雕塑艺术70载,从事美术教育过半个世纪,创作大型户外雕塑过百件,作品遍及国内外60多个城市。语文课本插图中的《艰苦岁月》、广州海珠广场上的《广州解放纪念像》、深圳市政府门前的《开荒牛》、珠海香炉湾畔的《珠海渔女》……潘鹤先生的作品已经成为一代代国人的共同记忆。
在这个特别时刻,羊城晚报特邀请王绍强、王璜生、冯原、李公明、李劲堃、胡斌、梁江、樊林、潘奋(排名不分先后,以姓氏笔画为序)九位艺术家、评论家,分别对潘鹤先生的《当我长大的时候》《艰苦岁月》《大刀进行曲》《睬你都傻》《广州解放纪念像》《珠海渔女》《开荒牛》《自我完善》《广东抗非典纪念碑》(以作品创作年代为序)九件经典雕塑作品,进行解读赏析,以艺术缅怀这位永远的“90后”(潘鹤先生生前曾自称“90后”,即90岁后的人)。
亲和朴实 扣应时代气息
《当我长大的时候》是潘鹤的成名作,表现的是一个小男孩正在给一个小女孩讲述自己的理想的生动情形。小男孩伸出手指似乎在陈述要讲的要点,而小女孩则双手托腮聚精会神地聆听。
人物的造型和神情刻画准确,动静相生,场景极为朴实却又以颇具意味的细节打动观者。
值得一说的是,潘鹤原初的构思是塑造一名弯腰站在说悄悄话的两个孩子旁的乡村女教师形象,而在最终定型的作品中,没有了女教师,但是却依然保持了与小孩平等对话的视角,从而体现出极大的亲和力。
这件作品也有别于当时政治气氛浓郁的主流形态的作品,从最为平凡和极具童真的生活场景入手,预示出对于未来世界的美好憧憬,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与新中国、新生活的气息相扣应。
胡斌(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
人道情怀 成就历史选择
潘鹤的经典之作《艰苦岁月》隐含着那个年代种种被政治打下去、推出来,推出来、打下去的故事和境遇。而结果,历史选择了这一代表性的艺术杰作。
《艰苦岁月》的出发点是反映中国革命战争处于低潮时的乐观革命精神。具体的战争气氛在具体人物形象之间真实并富于理想色彩地展开,情节凝结在孕育性的瞬间,并将这种革命乐观精神着力渲染出来。
在一个艺术独重事件政治意义的年代,我们从这一作品中获得了可以抒发事件所包含的政治情怀和人道情怀的机会,革命的乐观精神无论在战争年代或是革命建设年代都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而“人”的精神情怀也在这现实意义中获得升华。
潘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雕塑创作,可以说主要体现在古典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和中国式的现实主义精神这两大方面。从雕塑的角度讲,现实主义美学原则主要来自于罗丹的影响,而上溯又可以推至米开朗琪罗。
罗丹对潘鹤的影响是比较突出的。那种注重于情节性,注重刻划“富于孕育性的瞬间”,注重形式语言的丰富性以及雕塑中的绘画性,还有,注重现实主义的人道情怀和灵魂表达,这都与罗丹的作品及美学原则有着密切的联系。
不过,在潘鹤的作品中更高扬着一种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在中国的版本往往是与中国重大的政治现实有着内在的关系。潘鹤的成功在于并不仅仅只有中国式的现实主义精神,而且还有罗丹式的美学原则和人道情怀,有潘鹤式的热情和机智。
王璜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
动态组合 高扬民族气派
《大刀进行曲》雕塑由潘鹤、梁明诚合作, 1976年完成。原作立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內,铜质作品为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收藏。
《大刀进行曲》原为著名的抗战歌曲,作品有一副标题“献给二十九军大刀队”。雕塑《大刀进行曲》同样以抗日战争为主题,以雕塑艺术的语言呈现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奋起抗战的伟大精神。
作品中有军人、农民、小战士、妇女等六个不同身份人物,有握枪向前的,有拿着手榴弹或地雷往前冲的,雕塑的主体是抡大刀猛砍的中年农民和高扬双手呼喊冲锋的指挥员,作品以极具力量感的几种动态,组合为交响乐般摄人心魄的主旋律,传达出一往无前的必胜气势。
这是一座史诗性的大型纪念碑雕塑。创作者从构思、造型和形式手法诸方面围绕高昂的主题作了独到处理,体现出不同凡响的艺术功力。作品已成为新中国美术经典作品之一。2015年的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即以《大刀进行曲》雕塑作为主题图案。
梁江(中国美术馆前副馆长、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
粤语作题 传承鲁迅精神
读者诸君,潘鹤创作于1978年的这件鲁迅头像雕塑实在很重要,而且太有意思了。
在“文革”结束后创作的这件鲁迅像突出表现了鲁迅昂起的头、竖立的头发和蔑视的眼光,他说这也可以看作是他的自画像,他借此要抨击的是“文革”中一切丑恶、反人性的东西。以这句粤语方言作鲁迅像的题目,很奇特也很犀利。
据潘鹤自己解释,鲁迅说过“横眉冷对”,还是把坏蛋看高了,因此取名《睬你都傻》。其实这已经是很文雅的说法了,不少粤人更会冲口而出的是“睬你都晒×气!”。过去喜欢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金庸写广东人袁崇焕,说广东人喜欢讲“顶硬上,几大就几大”,这是一种“硬骨头”精神,也是潘鹤一生奋斗的真精神!
“你”是谁?这是读这件作品的关键。潘鹤自己说:“你们这帮跳梁小丑,你们不是为了国家、民族、艺术,而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我都不屑一顾,这算什么革命者?!”这很能让人遐想和深思。
潘鹤说它是概括自己一生的五件作品之一,也是广州市民网络投票选出最喜欢的潘鹤5件作品之一,而且票数最高。广州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睬你都傻》很接地气。潘鹤一世人不喜欢听大话、空话、套话、假话、言不由衷的话,万一他老先生在天上有千里眼和顺风耳,假如看到有人在今天这个日子里惺惺作态地对他的艺术人生说一些大话、空话、套话、言不由衷的话,你猜他会怎么说?——唔使问,肯定系“睬你都傻”啦!
李公明(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独好雕塑 更见人生智慧
目前位于广州海珠广场中央的《广州解放纪念像》于1979年重建,由父亲与梁明诚合作创作。
该作建成后较原稿更为平和,以高大伟岸的解放军形象为主体,肩背小米袋,左挎驳壳枪,腰围子弹带,右手持步枪。左手抱花束,象征广州人民对解放事业的支持与拥护。纪念像底座被父亲设计为图章形状,钤在广州大地上,四角分别刻有“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印文,充分体现父亲的创作观念。
父亲早年师从众多艺术名家大师,各种美术门类均有涉猎,而终身独好被称为“美术重工业”的雕塑。父亲认为,唯有雕塑能够最广泛地与人民群众产生联系,影响公众的思想和认识。因此,父亲一生的艺术创作,都从历史出发,关注历史题材,创作历史题材。他对小情小调、风花雪月毫不感兴趣。
公共雕塑如何兼顾体现主题和艺术永恒性之间,一直考验着雕塑家的智慧和能力。父亲之所以为我们留下这么多雕塑经典,除了他在艺术上的造诣,更离不开他为人处事的智慧和方法。他将他在这一方面的心得,笑称为“艺术走私”。
潘奋(雕塑家、潘鹤之子)
传说为题 塑造城市地标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传说为材,化为城市塑像一地标者,广东为先,而尤为著名的有位于广州越秀山楚庭之地的五羊雕塑。改革开放后,潘鹤先生为珠海特区创作的城市地标一一珠海渔女,可以看成为继五羊雕像之后最为成功的城市地标。
与五羊雕塑一样,珠海渔女也取材于地方性的传说,正如珠海之名一一珠江口西岸盛产蚝贝,珍珠久负盛名。不仅因为传说中的南海龙王之女,更因捕捞蚝珠也是女性参与的近海作业,最主要还因为珍珠的珠宝意象一一珠光宝气与女性容颜美貌有关。
于是潘鹤先生以渔家妇女为形象来源一一化神话之说为现实之形,为龙王之女赋予了古典美的意象一一渔女之身形健硕丰满,高举宝珠的双手合成为一个易于辨认的“格式塔”,兼有古希腊雕塑的造型之美和佛教造像的东方神韵。
珠江口的海岸线衬托了这座城市的地标,珠海渔女,如同从海中浮现,贮立于礁石之上,成为这个新兴特区城市的守护神。好的城市地标,也许取材各异,但它们都具有共同的视觉特征一一造型自成一派并易于记忆。
这就像是潘鹤先生的珠海渔女一一成功的城市地标,是以雕塑的形式活在人们的心中。
冯原(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
根植生活,寄语改革开放
随着改革开放时代来临,深圳速度、深圳精神深刻影响着中国大地,如何构筑一个表现深圳改革开放的精神象征和图腾,成为艺术家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当深圳市政府委托潘鹤先生在在市政府广场做一个雕塑时,潘鹤以高度负责的责任感投入创作。
几易其稿,最后他选择了最具勤劳实干精神的牛的形象,以体现此时此刻的中国人民埋头苦干、创造未来的心情。
对于一代开拓者和创业者,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建设一个新的时代,只有埋头苦干才能够改变过去的状态。前进路上必然有许多艰难险阻。
潘鹤老师曾说,当年为什么在雕塑里加一个拔树根的形象,那代表着落后的意识盘根错节,如不拔除它,社会改革将困难重重。如果不摒弃保守观念,思想将无法解放,这头奋力向前的牛,已经最大限度地拼尽全力,甚至差点失去平衡,其中暗喻着一代的创业者鞠躬尽瘁的精神。
艺术的魅力与难度,在于如何利用构图的形式美感,表现题材深刻的含义。开荒牛用尽力气往前挣扎,体现出拉扯的张力,向前冲的韧劲,实现了平衡中的不平衡,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潘鹤先生的经典作品之所以有这份强大的感染力,源于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塑造力。艺术家根植生活,以深刻的内涵融进作品,才能成为时代象征,成为改革开放的象征。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报道中,中央电视台把开荒牛的形象作为重要背景,进一步说明它是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奋斗符号。
李劲堃(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省美协主席、广州美术学院院长)
饱满语言 堪称最美篇章
这件完美的作品令人联想到希腊神话里那个著名的故事,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钟情于阿佛洛狄忒女神的一座雕像,这是对美的一往情深。后来被演绎为艺术家爱上了自己的作品,那是罗马诗人奥维德在《变形记》里创造出的更为复杂的感受。
1990年代的创作能够代表潘鹤老师最饱满时段的艺术观与雕塑语言,他将“皮格马利翁”的凿与锤交付给具有生命冲动的美好女性,雕塑成为自我塑造的有力象征。
不同于奥维德笔下的皮格马利翁请求维纳斯女神赐予雕像生命,这座关于生命自我塑造的强大描绘,就是潘鹤老师关于理想女性典范的最美篇章。
神话、典故被隐于书后,由于没有对具体的环境、服装做刻划,作品传达出跨越时间的普适价值。
樊林(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虚实结合 记录公共记忆
潘鹤先生的雕塑成就不仅仅来自于他在技法和表达上的开创性,他的重要性更来自于他的雕塑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重塑以及对当代重大事件的记录。
潘鹤先生参与创作的《广东抗非典纪念碑》就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组雕塑现位于广州雕塑公园,是为纪念2003年非典期间涌现的英雄事迹,所创作的大型抗非典纪念雕塑群,作品由红棉树、半环形浮雕墙、医护人员雕像三部分组成。其主体红棉树是雕塑群最为核心的部分,通过符号化和象征化的手法,作品成功地把“非典”及其内涵与广州城市的历史、内在精神串联起来。
木棉是“英雄花”,也是广州市的市花,它是对广州在近现代时期彰显的革命精神的一种象征。在非典的主题之下,红棉所蕴含的“革命”内涵,转化成对南粤人民在抗非典斗争中英雄气概的完整表达。
而环绕红棉树的半环形浮雕墙、医护人员雕像,通过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记录着非典期间值得铭记的历史瞬间和重要人物形象,与红棉树之间形成一虚一实的互补关系,记录着这个城市的一段重要记忆,为城市公共空间塑造了值得缅怀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具有审美意识的环境氛围。
这种对宏大历史叙事的敏锐把控,对于中国公共雕塑的发展将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王绍强(广东美术馆馆长)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
编辑 | 易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