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保国出圈:一场扭曲的网络狂欢
2020-11-27 16:06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这场扭曲的网络狂欢似乎还在蔓延。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龚卫锋

马保国估计也没想到自己会以这种方式成为“顶流”。从10月底开始,“马保国风”在B站越演越烈,各种鬼畜视频层出不穷。这些视频中,马保国用“闪电五连鞭”偷袭钢铁侠,大战容嬷嬷,打起架子鼓……

与此同时,自诩为“太极宗师”的马保国也被网友扒了个底朝天:今年5月,他被业余拳手KO的“黑历史”被翻出;“年轻人不讲武德”“耗子尾汁”“传统功夫点到为止”等“马氏语录”红遍社交网络。

红出圈之后,有人找马保国拍武打电影,用“耗子尾汁”注册公司,炒卖他的书,售卖带有“马保国”印记的手机壳、卫衣。这场扭曲的网络狂欢似乎还在蔓延。

【A】马保国怎么出圈的?

其实,马保国今年5月就曾小范围爆红。5月17日,自称“浑元形意太极拳掌门人”的马保国,在与业余拳手王庆民对决时被KO倒地。不少人认为经此一役,“假大师”被戳穿,马保国遭遇网友群嘲。马保国回应此事时说:“我们浑元形意太极门认为传统功夫的定位为:先健身养生,后修身养性,再防身自卫。擂台以技击实战表演为主,传统武术训练以健康、防身、挽救生命为主。有骂才有反思,痛定思痛,才能有更大发展,没办法,谁让我们就是这么喜欢传统武术呢!”

这场对决一时间成了新闻事件,马保国开始被网友深扒。2017年7月,马保国曾接受王志安的《局面》专访,他谈及“闪电五连鞭”的基本打法、在英国与欧洲MMA冠军Peter Irving的对战、隔空怼“雷公太极”创始人魏雷功夫不行等,这次采访为他立起“太极宗师”人设,信息量极大。不过,也有不少人认为马保国夸大其辞,随时会翻车,而Peter Irving则称自己当时是在与马保国拍戏,根本没决斗。

今年1月5日,马保国自己录制的名为《健身房的年轻后生不讲武德偷袭马老师……》的视频也被网友翻出来。视频中,马保国站在“浑元形意太极门”的牌匾前,右眼浮肿。他跟观众讲述他与两个健身房年轻人切磋武艺的事:“我右拳放在他鼻子上没打他,我笑一下准备收拳,按传统功夫点到为止,他已经输了。我收拳不打了,他突然袭击,左刺拳来打我脸,我大意了没有闪,给我右眼蹭了一下……他们是有备而来,年轻人不讲武德,我劝他们耗子尾汁(好自为之)。”正是这条视频让马保国成为B站的“话题人物”。“年轻人不讲武德”等梗就此成为B站UP主的创作素材,不少洗脑作品陆续出现。

从10月底开始,“马保国风”在B站开始越演越烈。相关段子出现在各大游戏主播的直播间,不少人用“马保国”的梗解说游戏,甚至用来嘲讽对手:“这闪电五连鞭,不讲武德啊!我劝你耗子尾汁!”游戏圈、短视频圈、直播圈产生联动,各种鬼畜视频层出不穷。

【B】谁在制造“马保国”?

马保国从被群嘲,到如今摇身变成“网红”,仅用了半年时间。马保国“出圈”让人始料不及:他究竟为什么会红?谁在制造“马保国”?

<苦心经营大师人设>

如果不是今年5月的“战败”,马保国依然能维持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大师”人设。

在《我在英国教功夫》一书中,马保国介绍了他的生平经历。据书中描述,2001年,50岁的马保国去英国陪儿子读书,为谋生计而在当地教太极拳。2004年,马保国成立“英国混元太极拳协会”,收外国徒弟,赚了一笔钱。2007年,马保国回国,于2013年创立了“浑元形意太极门”,自任掌门。两年后,他在上海开办“浑元国术馆”,教课1小时收800元。近年,他频繁亮相网络,开办网络培训班,出版新书《尚济形意拳练法打法实践》。

虽然许多人将马保国视为“大忽悠”,不少传统武术大师也和他划清界限,但马保国对种种引发争议的事件都有一套自己的说辞。近日,他在接受采访时回应了5月战败一事:“我当时手慢了,肯定是让别人暗算了,有人捣鬼。”他也回应了Peter Irving称与他的对决是“拍戏”的说法:“我们是真打!他为了面子,要混口饭吃,在说谎。”

与马保国有过接触的媒体人许研敏评价:“马保国出生在山东农村,后来当兵入伍,在那个年代是非常珍贵的机会;没几年转业到郑州某国企,响当当的铁饭碗;再到后来要供儿子上学,跑到英国教太极,把儿子供毕业,顺便给儿子挣了房子的首付;回国后,靠太极大师的名号混迹上海滩;到今天,虽然姿势也许不好看,但确已开始了网红之路,收割实打实的流量红利。”

<平台资本合流加持>

“马保国风”的一大特征是“鬼畜”视频的病毒性传播。“鬼畜”视频是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网友收集素材、剪辑视频,通过二度创作来解构热点事件。网友制作“马保国”鬼畜视频的初衷大多是为了讽刺。他们认为马保国的言行荒诞可笑,从绝招“闪电五连鞭”“接化发”的画面,到“年轻人不讲武德”“耗子尾汁”的马氏语录,马保国身上有大量的视频制作素材可供UP主挖掘。网友玩得开心,但马保国显然对年轻人的这种创作热情难以理解:“这是轻率、浅薄的一种风气。”

但显然,这场网络狂欢早已脱离了马保国的掌控范围。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无论是短视频平台,还是直播平台,都以“流量”作为衡量产品价值的一大指标,制造爆点、吸引眼球成为产品生产的第一要义。毫无疑问,“马保国”梗为相关平台带来了巨大流量,截至11月26日,B站“马保国”频道下,已有2.9万个视频、689个精选、9亿观看量。而资本入局为马保国的“出圈”之路加了一把火,马保国也逐渐成为一个被物化的“工具人”。

据悉,马保国将参与电影《少年功夫王》的拍摄。根据国家电影局网站电影拍摄制作备案公示表资料,该片讲述一位失去父亲的少年克服各种困难,参加少年功夫王大赛,赢得对手尊重的故事。马保国自称,他将在片中饰演一位老武师,“片酬保密,不管待遇高低都会拍,我要推广传统武术”。他也自信地表示:“我有演技。这部片一定火,票房一定高!”

有网友在马保国推出付费视频后留言:“如果马老师真能复出,还拍了这部电影,鬼畜调侃反助长了歪风,那可真就太讽刺了。这是资本面前无是非的表现,是非常错误的价值观。请相关的人好自为之,好好反思。鬼畜应该在带给人快乐的同时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不能是非不分。”

【观点】

“马保国出圈事件”可笑又可悲,一个69岁的老人带着无穷自信,引发了一场娱乐狂欢。马保国出圈背后的深层文化逻辑是什么?带着一系列疑问,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两位从事文化研究的青年学者。

梗文化出圈有什么样的文化逻辑?

东南大学社会学系的朱雯琤老师表示,在短视频取代长视频、图片取代文字的流量时代,一个产品走红最能证明其背后的资本价值。在朱雯琤看来,在出圈之前,马保国一直靠“哗众取宠”无下限地为自己寻求名声,“我们身边从不缺所谓的‘传统大师’,他们将前现代文化中的神话信念,以与时代不相容的方式延续到现代,从而生成隔代之间的文化鸿沟”。

朱雯琤分析:“以95后、00后为主的互联网群体,他们的世界充斥着体验感、碎片化、虚幻感,娱乐程度、解构程度成为衡量短视频质量及流行趋势的一种标准。马保国二次走红的实质是传统信念与解构文化之间的鸿沟。”

河南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的周飞研究员则从内容生产的角度解读马保国出圈的文化逻辑:“在鬼畜视频中,原本有意义的、连贯的、一本正经的人物与画面,被抽离出原有语境,成为无意义、可笑的存在。这种反差、翻转使得大众从日常生活的状态进入某种‘精神SPA’,是一种自我的抽离与悬置。”

在周飞看来,网友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乃至经历生产出梗与笑料,某种程度上达到了传播与生产的辩证统一:“这也是此类‘梗文化’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保障。从这个角度而言,这与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文化逻辑也是一致的。”但他也指出:“如果任由‘梗文化’发散,当任何事物都能被作为嘲讽对象进入大众文化领域时,社会的文化秩序会陷入无意义的深渊。”

“马保国出圈”是亚文化的胜利吗? 

在周飞看来,亚文化有其鲜明的群体属性,更有先锋性、奇异性、新颖性,这决定了“它常常被一部分认可其价值观与审美形式的人所推崇与喜爱”。当代社会,得益于传播手段的变化,亚文化有了更多进入主流大众文化的途径,“因此,以青少年为主要群体的青春亚文化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

“马保国出圈的确是亚文化进入大众文化,或者说打破次元壁,进入更大受众空间的典型案例。”周飞强调,现代社会是分众社会,主流文化不再是铁板一块,这类“梗文化”进入主流文化的方式更像是一种游击战:“打一枪换一个热点,层出不穷,且能保存它的生命力。之前的‘凡尔赛文学’‘六学’‘明学’都是此类梗文化的代表……这种现象近年越来越多,但我们应该有批判意识,不要不加分辨,过度沉浸其中。”

朱雯琤则以为很难从碎片化视频符号中找到“意义”:“我们现在聊的是流量、数据以及背后的经济效益,但经济并不是视频文化的唯一意义。马保国口中的‘武德’被轻描淡写地反讽为‘耗子尾汁’,这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多样化文化被瞬时感官体验所取代,这挺可怕的。”(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资料图
责编 | 龚卫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