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肇庆南丰镇”| 2020年广东社会科学普及周主题日活动热烈铺开
2020-11-27 18:23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本次活动是广东社科界打通理论宣传和社科普及“最后一公里”的探索创新之举,是广东社科人讲好脱贫攻坚故事的实际行动

文、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杨再睿  实习生 杨喜茵
摄影/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再睿

点击视频观看精彩内容 ↑↑↑

11月26日,2020年广东社会科学普及周主题日活动在全省首个村一级广东省人文社科普及示范基地——肇庆市封开县南丰镇侯村拉开帷幕。

当晚展演现场

社科普及周活动促肇庆加快绿色崛起

今年的广东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以“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题。

广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张知干与中共肇庆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吴泰国出席了活动并致辞。

广东省社科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曾赠主持了本次活动。

一级巡视员李夏铭,广东省社科联顾问、《南方智库专报》主编王永平,中共封开县委副书记余锦兴,各地市社科联主要领导、25个省级人文社科普及示范基地主要负责人、2020年广东省社科普及工作先进单位负责人以及广东省优秀社科普及专家、优秀社科普及基地负责人、优秀社科普及作品的作者、优秀社科普及工作者代表等共150多人参加了活动。

吴泰国代表肇庆市委市政府对本次社科普及周主题日活动的举行表示热烈祝贺。

他指出,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必将为肇庆大力实施“一带一廊一区”的重大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幸福产业集聚带、西江先进制造业走廊、生态产业示范区,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和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为肇庆加快绿色崛起、争当湾区新秀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李夏铭介绍了2020年广东社科普及周活动的总体情况。他表示,广东社会科学普及周主题日活动自2005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16届。今年的社科普及周活动具有统一部署、整体安排、分时实施、全年推进的特点,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社科联、高校社科联、社科类社会组织和社科普及基地,结合自身优势和实际,组织开展了脱贫攻坚社科普及展演、主题展览、专家咨询、社科学者基层行、理论研讨、名家访谈、知识竞赛等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一千余场。

两万余名社科工作者参与其中,辐射人群数百万,各级媒体宣传报道达上千次,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社科知识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在全省上下营造出共庆“十三五”收官、共盼“十四五”起航的浓厚氛围。

与会人员参观了侯村省级人文社科普及示范基地建设成果

主题日活动现场,还举行了全省首个村一级广东省人文社科普及示范基地——肇庆市封开县南丰镇侯村的揭牌仪式。同时,为2020年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先进单位和优秀社科普及专家、基地、作品、工作者代表共56人颁发了牌匾、证书。

汕头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蔡英姿,中共封开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封开县社科联主席程红,广东演讲学会会长孙朝阳等三位同志分别代表先进单位和优秀专家、优秀工作者在会上分享了工作经验。

与会人员还参观了侯村省级人文社科普及示范基地建设成果和“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百年传播”主题展。

“走进肇庆南丰镇”展演紧扣时代主题

当晚,在肇庆市封开县南丰镇文体广场上举办了广东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社科普及系列展演活动。

南丰镇群众组成的舞蹈队率先跳起了广场舞,舞狮队表演了“醒狮点睛”,他们以传统节日的庆祝形式拉开了活动序幕。

随后,大家共同学习观看了视频《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扶贫路》。另一段《初心温暖扶贫路》的视频,则总结了今年广东省社科联先后在清远连樟村、湛江塘仔村、潮州狮峰村等地主办的社科普及系列展演活动情况。

众多专家、文艺家纷纷以讲故事、主题朗诵、微讲座、文艺表演等方式登上大舞台

展演节目紧扣时代主题。

众多著名文艺家、社科专家通过讲故事、主题朗诵、微讲座、文艺表演等方式,讴歌新时代扶贫事业取得的伟大历史性成就,憧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壮丽前景,激发团结奋斗、共创美好生活的决心与信心。

互动环节中,侯村党支部书记侯日河和省社科联历任驻村第一书记孙令书、吴仲文、汤其中、陈文汉,历任驻村队干部及村“两委”干部,现场讲述了脱贫攻坚故事《幸福侯村》。

展演特设的社科普及讲座与有奖问答环节中,还邀请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广东第三批援助武汉医疗队队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外科主任、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杨扬,为大家作《疫情防控新常态下的健康新生活》社科普及讲座。广东提德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兵也为观众们带来一场《民法典实用案例讲解》讲座。

广东演讲学会会长孙朝阳与省市县镇村五级代表们,共同朗诵了暖誓演讲《不忘初心,永恒誓言》。在场全体党员在中共封开县委副书记余锦兴领誓下,重温了入党誓词。

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国家一级演员、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崔峥嵘现场演唱了歌曲《中国喜》;女高音歌唱家、中山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金婷婷深情献唱了纪念抗美援朝的歌曲《英雄赞歌》;中山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青年小提琴演奏家原嫄带来小提琴演奏《唱支山歌给党听》;南方歌舞团独唱演员张琼演唱了抗疫歌曲《依然笑》;男高音歌唱家乔建军演唱了《欢聚一堂》,等等。

崔峥嵘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走到人民群众中间、跟百姓面对面的这种亲密接触的演出形式,让她更真实地感受到观众的热情、朴素和真诚,她非常尊重这样的舞台。她希望有机会也能像科普工作者一样,给普通观众普及一下音乐知识和演唱技巧,让观众学会如何欣赏音乐,这也是对广大民众生活品质的一种提升。

崔峥嵘、金婷婷、张琼与乔建军在展演最后演唱了《歌唱祖国》

访谈

张知干(广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

为人民做学问,做人民需要的学问

张知干在活动致辞时指出,本次活动是广东社科界打通理论宣传和社科普及“最后一公里”的探索创新之举,是广东社科人讲好脱贫攻坚故事的实际行动。

他指出,自《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实施以来,我省社会科学普及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法治化、制度化的轨道。

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参与下,在全省社科界的共同努力下,社科普及各项工作硕果累累,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科普及活动,建立了一批功能完善、作用明显的社科普及示范基地,推出了一批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的优秀社科普及作品,形成了一系列健全完善的社科普及制度安排,涌现了一大批热心社科普及事业的专家学者和工作者。

羊城晚报: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广东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有什么特点和创新?

张知干:广东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是《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确定的年度例行工作,也是省社科联打造的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品牌。

以前的主题日活动都是在省城广州举办,今年我们进行了一些创新。

一是活动地点的创新。活动现场搬到全省首个村一级省人文社科普及示范基地——侯村,搬到最基层的地方来,搬到基层群众身边,目的就是要打通社科普及“最后一公里”。

二是活动内容的创新。活动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来开展,以脱贫攻坚为主题,邀请文艺界、法律界、医学界的专家学者来村里给乡亲们表演节目、科普法律和防疫知识,让农村百姓也能享受到文化大餐。

三是活动方式的创新。配合活动在侯村组织开展新时代文明家庭和新乡贤评选活动,发动老百姓评选身边的先进典型,并给他们颁发牌匾,把他们的先进事迹张贴在乡贤祠内,以弘扬新风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这次活动也是落实五中全会精神的一次新尝试。

羊城晚报:目前广东社会科学研究与普及工作如何体现岭南文化的特色?

张知干: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域文化已越来越成为增强地域经济竞争能力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岭南文化作为一种典型的地域文化,既具有地域文化的共性,也有着独特而鲜明的个性;既完整保留了华夏农耕文化精髓,又融入了海洋文化的元素,具有重商性、开放性、兼容性、多元性、务实性等特点。

广东社科界研究和普及岭南文化,应当重视岭南文化既保持自信又借鉴他者、既对外开放又守护传统、既务实又超越、既自立又多元等特性,充分发挥岭南文化在凝聚思想共识、汇聚奋进力量的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为推动我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提供精神文化动力。

羊城晚报:您认为,学者该如何处理好做学问和服务大众的关系?

张知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习总书记的话为我们指明了根本方向。

一是要为人民做学问。要坚持人民立场,急人民之所急、忧人民之所忧、解人民之所困。用群众能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道理,帮助群众解疑释惑、纾困排难,进而形成共识、凝聚力量,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是要做人民需要的学问。要不图名、不求利,坚持真理、坚守道德,认真负责、敢于担当,研究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把学问写进人民群众心坎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拿出“接地气、冒热气、赢人气”的研究成果,向人民群众奉献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精品力作。

三是要从人民当中吸取智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才是我们做学问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多到群众中调查研究,要了解人民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为群众解疑释惑。

羊城晚报:当下社会科学普及工作面临怎样的挑战和机遇?

张知干: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移动通信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介已成为人民大众接受信息的主要通道,这给社科普及工作带来了传播模式、内容供给等方面的新挑战。

尤其是青年一代,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如果缺少科学思想的武装,缺乏人文精神的滋养,人们就难以分辨形形色色的伪科学、反科学的东西,甚至会迷失方向。

因此,加强社会科学普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人文社科素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正确科学的思想武装头脑,就显得尤为迫切。

但是,危机中也育新机。科技的发展给社科普及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新机遇。

我们要积极利用多媒体融合、信息数字化传播技术,不断创新社科普及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通过采取个性化制作、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推出有吸引力、说服力且感染力强的社科普及作品,增强社科普及的实效性、影响力。(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