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亮 实习生 杭莹 通讯员 卢庆雷 吴谦 陈芃辰
图/受访者提供
11月21日,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广州的华南理工大学落下帷幕,大赛成为了高校展示双创教育成果、青年筑梦逐梦的国际舞台。经过多个环节的激烈角逐,广东参赛团队共斩获21金、20银及6个萌芽赛道创新潜力奖,金奖数位居全国第一,刷新了历史最好成绩。
大赛是如何达到“以赛促学,激发青年创造力”目标的?广东大学生如何掀起青春风暴?获奖团队背后有哪些创新“密码”、创业故事?羊城晚报记者为此专访了获高教主赛道最佳创意奖的华南理工大学“大隐科技——四维隐身吸波蜂窝开创者”项目负责人王浩,获“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公益组金奖的广州大学“毕业后公益基金”项目负责人刘楠鑫,以及获2020年度创新创业英才奖的华南农业大学毕业生林子森。
“大隐科技”:为军事武器穿上“隐身衣”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我的‘吴钩’就是蜂窝隐身材料。”华南理工大学制浆与造纸工程专业博士生、大隐科技项目负责人王浩告诉记者,他和自己的学科跨界融合团队已经在纸基隐身吸波蜂窝领域“走了很久、走了很远”,愿意为该事业奋斗终生。因此,入围决赛后,还在国外的他毅然放弃留学,历经半个多月辗转回国。随后三个月里,他推迟了自己的毕业计划,专心备战赛事。
据悉,“四维隐身吸波蜂窝”目前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四维蜂窝”就是在用纸张搭建三维蜂窝结构的同时,在纸张上加入可控电磁器件,使得蜂窝具备超宽频、自适应、免维护的性能优势。“通俗来说,就好比我们先拿一张纸印刷特定的电磁周期结构,然后再将纸折出一个蜂窝状的模型。”
据王浩介绍,基于这样的设计,四维蜂窝对低频雷达波具有很好的吸收效果,从而实现隐身。“作战过程中,要想不被对方雷达波探测到,就需要一种材料来吸收对方雷达发射出的电磁波,让飞机能‘隐身’。”当对方的电磁波照射到飞机上时被蜂窝吸收掉,反射回去的电磁波就会减少,将加大敌方雷达的探测难度。
作为一个集合了造纸、电磁、材料三大学科的项目,学科交叉是其创新“密码”。相比单学科研究而言,交叉学科的四维设计提高了吸波蜂窝的低频吸波性能,兼具电磁性能智能可调的性质。但学科交叉也是一大难点,“三个学科的基础知识体系都不一样,团队在技术攻关、实操过程中要磨合的地方就比较多”。
“华工一直都是企业家和工程师的摇篮,创新、创造、创业是我们华工人的基因。”王浩告诉记者,下一步团队将成立电磁材料虚拟研究所,依托华工提供的“产、学、研”大平台,各学科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融合共识。本次大赛也让他收获满满,王浩表示,“‘互联网+’就是要通过融合实现创新、发现价值。我们将努力做好产品,提升我国武器装备战斗力,守护国家安全!”
“毕业后公益基金”:一个留守儿童的公益反哺
2016年成立至今,广州大学“毕业后公益基金”项目累计联合了75位知名艺人、365家知名企业、1000余家明星粉丝团、40万志愿者、110万爱心人士,撬动1亿公益价值,有效助力35万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该项目也帮助广大首次斩获“互联网+”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公益组金奖。
“我自己也做过10多年留守儿童。”项目负责人刘楠鑫告诉记者,自己多年来留守农村,四年级时曾翻墙进校长办公室“偷”到人生第一本课外书,这些让他充满对留守儿童的共情。他在大二萌生了创业念头,“我要做公益,去看看留守儿童”。
据了解,项目聚焦乡村留守儿童教育资源匮乏和留守孤独困境两大难题,开创“中国留守儿童精准关爱体系”解决方案。团队独创了“1个基金、1个家园、2大帮扶、2大抓手”的1122模式,一端依托广东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设立的毕业后公益基金接收公益资金,一端则以“毕业后儿童之家”的线下关爱家园为载体,把线下实地陪伴、线上云端关爱作为两大抓手,输出了素养教育、心智教育、大学生云陪伴等六大核心产品服务。
此外,团队成立了“千图计划”品牌活动,以去中心化运营模式引领全国千支公益团队凝聚家乡力量,进行规模化服务输出;团队内部还创新了“一会三团”的组织架构,保证组织高效运转;结合粉丝经济,刘楠鑫提出“向善追星”旗帜,并生成了“美好应援”品牌活动。这些创新亮点,使项目最终脱颖而出。
“参赛是打磨团队和坚定自身的过程。通过这次的高规格赛事,我们也得到了更多关注和社会支持。”刘楠鑫表示,未来三年,“毕业后”预计筹集超5亿资金以帮助200万留守儿童,并进一步深化1122模式和线上云平台,用新技术赋能公益。“希望三年后,全国每4个留守儿童中就有1个能得到‘毕业后’的关爱。”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参赛选手还利用创业经验“反哺”教育。广州大学获得高教主赛道初创组银奖的伍雅琛凭借亮眼表现,在赛后被南京大学邀请到学校讲授了直播电商新媒体课程。她提到,未来将参与到广州大学的直播电商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工作中来。
“时谛智能”:以数字化规模应用解决鞋履行业痛点
“双创比赛让团队的前进方向变得愈发清晰!”华南农业大学计算机专业2019届本科毕业生、时谛智能项目创始人林子森告诉记者,其从事鞋包产业的“家族基因”让他深刻了解行业瓶颈和痛点。在美国硅谷交换学习回国后,他依靠在重工业领域的数字化制造研究和设计软件开发积累的经验,组织团队开始了“鞋履行业数字化”的创业历程。
“目前市场上的鞋履开发和生产很难做到对各个环节精准把控。”林子森介绍说,每一款新品从设计到样品转化,都需要经历鞋底及鞋面的设计、制楦、鞋底开模、开板制造等多个步骤,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企业开发效率低下,周期高、成本高、跟不上流行趋势等问题,是鞋履企业的“致命伤”。“我们用三年时间深入行业,厘清了技术需求,并且不断在打磨产品。”
据了解,团队打造了Ideation“设计-生产-销售”协同平台。利用该平台,可以通过时谛自主研发的材料扫描idemera,让海量素材在云端实现3D可视化虚拟展示,在设计研发中随时随地在线查看、分享和调用;设计师可以零门槛实现鞋履的在线设计和协同修改;其虚拟商城、线上订货会功能模块,则能帮助企业高效完成产品订货采购,助力产品销售。从而让鞋履企业实现数字化规模应用,带动全链条数字化升级。
据介绍,Ideation平台现在已经获得红杉资本、CMC资本、顺为资本、线性资本的过亿投资,也收获了安踏等合作伙伴的认可。林子森认为,今年新冠疫情的暴发导致线下交易受阻,使得线上化、数字化的迫切性增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时尚产业的数字化进程。下一步,团队将快速推进Ideation进入国际市场,助力行业实现数字化变革。(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陈婉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