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模陈燕红:清远外来媳妇返乡十年,将村庄变富变美
2020-11-26 10:33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让隔坑村的农产品走得更远,融入大湾区的菜篮子,是陈燕红接下来的奋斗目标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鄢敏

海报/陈倩


从城里返回村里,她扎根乡下十年不走;从妇女主任到村支书,她始终把百姓放在心上;从农货出山到引进产业,她为脱贫攻坚谋新开路。陈燕红是清远市阳山县七拱镇隔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荣获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让村里的农产品走得更远,融入大湾区的菜篮子,是陈燕红接下来的奋斗目标。

解决村里留守儿童问题

2010年,对陈燕红来说是个特别的年份。那年,她辞掉了小学教师的工作,从城市回到农村,当上了村干部。自此,她与隔坑村紧紧地绑在一起。

陈燕红并不是隔坑村人。村里的人都知道,她是从城市嫁到山区的“外来媳妇”。原本,她回到村里是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机缘巧合之下成了一名计划生育指导员。隔年换届,她被村民选为妇女主任。担任妇女主任的六年期间,陈燕红一直在为留守儿童、农村妇女奔前走后。

缺乏教育资源是农村留守儿童长期面临的难题,隔坑村也不例外。“2013年村里732个儿童中,近一半是留守儿童。这个数据太沉重了。”于是,陈燕红将村里的“留守”妈妈召集起来,建立留守儿童“快乐大本营”,利用旧村委会的闲置空间,带着孩子上课、做活动。同时,邀请法律顾问为村里的妇女上课,提高大家的维权意识。

陈燕红的努力没有白费。现在,留守儿童“快乐大本营”的阵地不仅面积扩大至200平方米,还拥有了图书馆、活动室等设施。隔坑村留守儿童数量从300多人减少至70多人。隔坑村更是成为了全省“妇女之家”项目示范点。

真心为百姓服务的陈燕红获得村民的极大认可。她连续两届当选妇女主任,2017年更是被推选为隔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网络直播助力农货出山

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后,陈燕红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

2016年,隔坑村被纳入省定贫困村,人均年收入仅5000元。怎么找到奔小康的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陈燕红决定从村里的农产品入手。

隔坑村地处平原地带,耕地面积近三千亩,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产出的丝苗米品质上乘。但让陈燕红感到可惜的是,丝苗米卖不出好价格,积压下来只能喂猪、喂鸡鸭鹅。

“好资源绝不能浪费。”抓住国家大力开展对口帮扶的契机,陈燕红与广州市黄埔区积极联系沟通,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随后,以她为法人成立的燕红种养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团结起来,统一规划运营种植产业。

让陈燕红欣喜的是,丝苗米价格从2016年以前的一斤两元多涨到五元,直接涨了一倍。陈燕红表示,刚开始,很多农户不接受合作社,只有十多户加入。看到钱袋子实实在在地鼓起来了,慢慢有新农户加入。现在有170多户,还有很多村民想加入。

“我们的淮山味道好,可以打边炉、煲汤、煮粥、煮糖水。”陈燕红在直播带货时,熟练地介绍隔坑村的特色农产品。这是她带着农货“走出”深山的另一条路。据不完全统计,作为清远“乡村新闻官”的陈燕红,在各个平台上推介村里的特产,一年直播带货超过20次。

今年遭遇疫情,买家进不来,300多万斤淮山面临滞销危机。“要是四月份卖不出去,还会影响来年的种植。”通过“乡村新闻官”平台,她把隔坑村淮山介绍给天南地北的客人,有一次点击量甚至超过70万。借助直播带货的强大优势,积压的淮山顺利解决。

12月底,新一批淮山即将成熟,村里的淮山加工场也准备投入生产。陈燕红对今年的销售信心满满。

引进产业壮大村体经济

今年6月,隔坑村迎来重磅喜讯,全部村民成功脱贫,摘下了贫困村的帽子。回顾四年来走过的奋斗路,陈燕红大力引进企业、建立产业的发展思路贡献极大。

村里水稻收割后,中间有近半年的“空当期”。于是,她吸纳三位分别从事市场、销售、种植的年轻人,利用“空当期”种起菜心,搭起菜心产业链。这不仅让三位年轻人一年获得约20万元的收入,还给50位村民提供了固定工作岗位。

除了找人,陈燕红还多方找资源。2018年的冬天,隔坑村与黄埔区联手,将清远天地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引进村,村里的木棉农场按照“企业+园区+贫困户”的模式,投资100万打造产业园,迎来了发展巨变。

村里的产业不断发展,贫困村民是最直接的受益者,村民陈松喜就是其中一位。在帮扶单位的引导下,他进入产业园养殖阳山鸡,借助园区的技术支持和销售渠道,年收入达到20万元,不仅建了新房、买了新车,还开档口做起了生意。

如今,隔坑村贫困户人均可支配年收入17068.85元。村民富了,村庄也变得更美了。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樊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