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读懂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2020-11-23 10:45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在“读懂中国”会议三天议程内,各国国家政要、专家、学者、企业家汇聚一堂,在平等对话中推动合作,在相互“读懂”中凝聚共识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侯梦菲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喻
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柳卓楠

精彩内容,点击视频观看↑↑↑

珠江河畔,读懂中国。2020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于22日落下帷幕,“读懂中国”的故事却仍在继续。

今年是“读懂中国”举办的第五届会议,也是最特殊的一届——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政要、学者通过视频,云端参会。

“读懂中国”也再度证明,疫情阻隔不了互联互通,阻隔不了世界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关切的目光,更阻挡不了后疫情时代全球化发展之路。

在短短三天之内,来自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韩国、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政治家、战略家、学者、企业家等共约150名国际嘉宾以及中国有关部委和地方负责人、学者、企业家汇聚一堂,在平等对话中推动合作,在相互“读懂”中凝聚共识。

在大变局中,读懂大国担当

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会议。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李君如就此做出解读: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下,会议主办方克服许多困难如期召开这次大型国际会议,充分证明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交往交流、互学互鉴的诚意和决心,也见证了全球对于中国故事、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的殷切期盼。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为人类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也为全球的经济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疫情防控”成为会场热词,中外嘉宾纷纷为疫情防控的“中国方案”点赞,认为中国在疫情防控中展现了大国的责任和担当。

巴基斯坦前总理阿齐兹认为,中国在抗击疫情方面的表现,包括帮助巴基斯坦等邻国应对疫情时的领导作用,是中国帮助世界的典范。

“全世界都注意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反而加强了对WHO的资助,中国也同意与世界其他国家分享自己所研发出的疫苗。”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李光耀公共政府学院的马凯硕认为,中国在全球抗疫中“树立了积极榜样”。

“所有东亚国家,尤其是中国都非常清楚消灭病毒的必要性,并取得了压倒性的成功。” 清华大学客座教授、英国剑桥大学政治和国际研究系前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认为,中国预计是今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增长的国家,中国的疫情应对方式证明了其治理体系的正确。

马丁·雅克 柳卓楠摄

长期从事医疗保险、公共卫生、人口社会保障研究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李玲教授认为,中国的抗疫也对国际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向全球提供有效的物资保障和抗疫方法、经验输出,为全球抗疫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中国还承诺将疫苗作为国际公共产品向全球提供,展现了大国的责任和担当。“中国的经验是可以推广的,我们的抗疫经验也向世界宣示,只要团结合作,人类是可以战胜病毒的。”

在大考验中,读懂开放决心

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一个“熔断剂”。各国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世界经济走到关键的当口。面对大考验,中国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相联通,构造发展新格局,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从货物贸易进出口额持续增长到利用外资的逆势增长,从对外投资的有序发展到继续深入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从继续放宽市场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与14国签订RCEP到出台《外商投资法》、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时间和数据都不断见证中国坚持开放共赢,勇于变革创新,推出一系列扩大开放重大举措,兑现了“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的郑重承诺。

一组数据显示: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世界上41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中国都有。

“世界上最不怕孤立的是中国,最有条件独立自主干而不靠外面的是中国。” 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原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郑必坚表示,但中国仍然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稳定产业供应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这是中国人的战略心胸,也是中国人的战略远见。”

郑必坚

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也是与会嘉宾的共识。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李惠来认为,坚持开放创新,才能促进经济复苏。“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将萎缩4.4%,利用疫情搞去全球化、经济脱钩最终只会损害各国的共同利益。”

中国坚定不移的对外扩大开放,也将推动世界经济的复苏。“中国几十年来坚持对外开放,中国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正逐步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和创新的首要引擎。” 比利时前首相伊夫·莱特姆认为,受疫情影响,世界经济萎缩,而中国可能是世界经济的希望所在。“我希望欧盟与中国之间的会合点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并作为帮助全世界人民重回真正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在大合作中,读懂发展机遇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表明,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面对各种复杂严峻的挑战,人类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加强合作,共克时艰,携手前行。

“面对二十一世纪第三个十年和以后更长的时期,中国将保持战略定力,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郑必坚认为,中国将在危机中抓转机,在变局中开新局,还将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与世界各国“大合作”,为各国带来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

郑必坚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围绕疫情之后全球经济该如何合作、复苏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他表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国以自身行动来促进全球经济合作、推动经济复苏开出新药方。而“读懂中国”的会议召开地广州,其所在的粤港澳大湾区正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获利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大合作”的前沿阵地。 

广州市政协副主席于欣伟认为,面对当下复杂的外部环境,广州应紧紧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机遇,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聚力发展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推动大湾区城市深度合作。“未来广州将继续汇聚更多国内外经济元素,继续促进中外的交流互动,引导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向新阶段,为新形势下经济全球化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记者手记——
让“中国声音”从广州走向世界
“读懂中国”,是一个永远的话题。

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的举办,为中国与世界之间提供了一个相互了解、相互借鉴的思想交流平台,让中国声音、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更好走向世界,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为实现世界经济强劲复苏做出贡献。

世界迫切需要倾听中国的声音。从参会的国外嘉宾的数量和重量,就能看出世界对“中国声音”的需求。为何世界需要倾听中国声音,美国乔治·布什美中关系基金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方大为的发言或许给出了答案:现在,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了解中国。

中国也渴望将声音传递到世界。这也是不少中国参会嘉宾的心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党组书记叶小文认为,“读懂中国”,首先要读懂的就是今天的中国正在以积极开放的姿态开放、拥抱、推动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

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则认为,中国人自1840年以来,花了整整180年的时间来了解和学习西方,这也是中国在今天能够取得这样举世瞩目成就的原因之一。“而今天,世界需要真正的‘读懂中国’,这对建设一个美好的世界是很有必要的。

郑永年

在经济高度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和世界需要加强沟通和对话,以加强双方的理解。“我听了很多外国学者、和政治人物的发言,他们还是希望理解中国。”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认为,我们可以帮助他们读懂中国,应当给予国际社会更长的时间来理解中国。(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郭思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