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财经评论员 黄婷
11月21日,一条“94岁老人被抱起做人脸识别”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引发网友议论。视频显示,为了激活社保卡,一名行动不便的老奶奶被家人抱起,对着智慧柜员机进行人脸识别。22日,老人办理业务的农行广水市支行发布情况说明,称该行宣传工作不到位,服务意识不浓,已向老人道歉。
可惜机器不会讲话,画面中人与机器只能长久地陷入令人难受的相对无言。种种情绪的根源就在于,柜员机确实太“聪明”了,精准的人脸识别技术不容商榷地取代了原始的密码认证,用可量化的精确度和认证时长来展示它所带来的便利。但柜员机又不太“聪明”,它不能俯下身子来将镜头对着老人,也不能穿越银行和老人住所之间的路程去敲开老人的门,它的智能更不足以让更先进的机器将自己替代。这种“卡在半途、不上不下”的现状让人如鲠在喉。
可是这能怪“卡在半途”的科技吗?一些银行工作人员在评论中猜测,站在老人旁边的柜员也很无奈,因为各银行网点有“智能柜台迁移率”“智能机使用率”等“电子化”考核指标。
这些指标与老人使用智慧柜员机是否存在直接关联尚未可知。但这些指标确实让智慧柜员机成为“科技”的化身,并进而成为激励员工的根据,同时也让一些本应排到人工柜台背后的人群,被迫在机器面前展露自己的笨拙和不适应。
笔者曾经参加过一个专为视障人士设计的无障碍手机软件的发布会。该产品的负责人在会上讲述调研经历时表示,许多视障人士的手机里虽然都有读屏功能,能让他们意识到即将进行人脸识别,但因难以对准人脸、无法完成眨眼动作等,视障人士依然难以体验人脸识别所带来的便利。而新产品增加人脸和检测区域偏移情况的语音提示后,使得视障人士体验到了“平生第一次人脸识别成功”。这就是能否考虑使用者实际体验和尊严感所形成的差距。
科技发展行至半途,但规则的设计不能任其“卡在半途”。了解特殊客户需求,主动前移一步提供较为精准的服务,或起码不让“老人被抱起做人脸识别”这种尴尬的事情重演,应当是银行的努力方向。这些努力固然会让银行一时背上高额的成本和费用,从而经受“痛苦”,但规则设计所立足的视角和依据,将决定这份“痛苦”最终向哪些社会主体转嫁。(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梁泽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