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焕坤
“不了解中国文明,就不可能了解中国。”清华大学客座教授、英国剑桥大学政治和国际研究系前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掷地有声。
11月21日,“新一轮全球化下的文化认同与文明对话”平行研讨会在2020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上进行,17位中内外嘉宾围绕中国文明与中国道路关系、后疫情时代如何做到文化认同、边界在哪里等问题建言献策。
中国文明有别于西方文明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主任李文堂认为,中国文明是一个连续的大一统文明结构,西方文明可以说是古希腊、罗马、基督教这三个板块的组合,文明结构的不同,尤其是政教关系的不同,无法简单套用西方的政教概念和现代性的话语体系描述中国。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党组书记叶小文表示,中国文明影响着中国道路,中国是一只睡醒的和平狮子,这是因为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
“‘读懂中国’首先要读懂的就是今天的中国正在以积极开放的姿态开放、拥抱、推动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叶小文指出。
乔治布什美中关系基金会总裁方大为从美中关系出发,指出美国对中国的误解和错误的评估,才导致了错误的政策。“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了解中国,而不了解中国的后果,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都要严重。”
文明需要交流互鉴
在疫情之下新一轮全球化之中,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局长杜占元认为交流文化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人类的发展进步得益于文明交流互鉴,在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面前,文明互鉴的价值经常受到削弱,甚至是破坏,这种情况值得每一个对人类未来命运关注的有识之士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的行动。”
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党史与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陈晋表示,当前的国际舆论中,确实出现了把不同国家发展道路的差异归结为文明冲突的想法,事实上看起来像文明冲突的恶性事件,是由社会、经济、政治的利益矛盾引起的,挑起冲突、制造隔阂的并非文明本身,而是不同文明背景的人。
陈晋强调,植根于不同文明土壤的制度,道路的多样性,及相互交流借鉴,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当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为共同的目标而共同努力的时候,好事情就会发生。”他说道。(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郭思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