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广东行”9部短片暨大亮相,外国留学生讲述中国故事
2020-11-21 14:09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8位留学生眼中的中国人、中国事、中国情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丽 通讯员 周梓馨 陈念熙

图/李旭阳 赵裕涛

11月20日下午,2020年“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广东行”广州展映仪式在暨南大学学术报告厅举行,对《新农具》《阿齐兹,我亲爱的》《茶秘》《双鱼》《光》《酒翁上线》《中医》《愈“和”》《寻路粤乡》九部优秀短片进行了集中展映。

“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广东行”团队合照

暨南大学副校长饶敏,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高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副教授刘江凯,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李学武,暨南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副处长何睿弘,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叶志海,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郑伟,暨南大学艺术学院老师吴启慧,“看中国·广东行”团队中8名外方导演、8名中方制片人、4名纪录片组成员、2名媒体专员,以及暨南大学接近200名师生们共同出席本次展映仪式。

近200名师生出席展映仪式
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叶志海主持展映仪式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高峰在展映仪式上致辞。他表示,作为今年“看中国”最后一个启动的项目,“广东行”的顺利展映标志着2020年“看中国”项目全部圆满结束。高峰表示,作为一项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文化体验与影像创作实践项目,“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强调外国青年以自己的视角来观察中国和感受中国,通过自主拍摄来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形象和传播中国文化,加强中外青年文化交流,促进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上的影响力。

最后,高峰打趣道:“来到广州这个收官之地,我能感受到大家的热情跟广州的天气一样炎热。”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高峰致辞

暨南大学副校长饶敏首先代表暨南大学对2020年“看中国·广东行”展映仪式的举办表示祝贺。作为一所百年侨校,暨南大学始终坚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致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饶敏提到,“看中国”项目以外国青年的视角来看中国,在感受中国风土人情的同时,也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暨南大学副校长饶敏致辞

今年的“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广东行”活动邀请了8名外国留学生,围绕“农事、农家、农人”以及“后疫情时代”两个主题进行创作。团队成员分别前往梅州、广州、深圳三地进行拍摄,展现在2020年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时代背景下,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中国事、中国情。

展映仪式上,领导嘉宾和主创团队一起观看了9部优秀短片(下图)。

广州、深圳拍摄小组聚焦“后疫情时代”,拍摄了四部主题影片。《光》(Fight)讲述疫情期间,也门留学生Sana的志愿者经历;《酒翁上线》(The Whiskey Diaries)则展现了因为疫情而重新联系起的友情;《愈“和”》(The World In Therapy)聚焦中外青年关于疫情的看法和思想的碰撞;《中医》(Our Heritage Our Health)讲述了中医里的中草药和针灸,体现出中医作为一种健康生活方式的存在。

梅州小组则深入梅州乡村和企业。其中《新农具》(New Farm Tools)反映在互联网时代下,直播作为一种新型销售渠道对农业的帮助;《双鱼》(A Tao A Carp A Woman)讲述作为非遗手工艺传承人蓝奕双的故事;《茶秘》(Unraveling The Mystery Behind Chinese Tea)则从茶叶的采摘、制作等工艺出发,探寻客家茶园的奥秘;《阿齐兹,我亲爱的》(Dear Aziz)则以书信的形式,展现优美如诗般的百侯古建筑。

团队纪录片《寻路粤乡》则讲述了“广东行”团队的拍摄日常与采访感受。

现场专家对展映的作品进行了点评。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郑伟认为,此次“广东行”团队展映的纪录片,体现了中外同学之间的协作,展示出各种文化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汇集并碰撞出火花的过程。“这个活动最大的目的和意义就是引领我们走出‘舒适圈’,真正地与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人进行开放式的交流,这也是纪录片最大的魅力和威力所在。”郑伟表示。

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郑伟点评影片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高峰与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李学武一同为“广东行”团队成员颁发了纪念证书。

8名外方导演获颁纪念证书
8名中方制片人获颁纪念证书
4名纪录片组成员和2名媒体专员获颁纪念证书

据悉,“广东行”项目的作品还将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展播,并参与国内外的比赛、展映和评选等活动。(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艾修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