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创想】​一座惠东古城的发展探索:民间文化可否搭上滨海旅游的快车?
2020-11-20 10:46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民间文化艺术是有待保护、合理开采的滨海旅游产业的金矿

往届民间文化艺术节盛况,吸引了众多市民关注 平海镇文化站供图

统筹策划/羊城晚报记者 陈骁鹏 马勇

文/羊城晚报记者 李海婵

11月28-29日,弘扬非遗文化,传承民间艺术——2020海滨温泉文化旅游节活动将在惠东县平海镇拉开序幕。届时,现场将上演舞鲤鱼、渔歌等民间艺术表演。有专家指出,这释放出了滨海旅游与民间文化融合发展的积极信号。

平海镇位于惠东县最南端,背靠山,三面环海。平海镇委书记方洪军如数家珍地介绍,海岸线长达33千米,接壤着港口滨海旅游度假区及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风光无限,每年慕名而来的游客超百万。

这里值得欣赏的不止海景风光,在这个边陲小镇里,民间文化艺术遍地开花,楹联、渔歌、舞鲤鱼、舞凤、偷青、纸扎……种类之丰富,令人惊叹。在这里,曾唱响了国家级非遗惠东渔歌,舞出了省级非遗舞凤、舞鲤鱼,是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镇),也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然而现如今,当地民间文化艺术面临着传承“青黄不接”、难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等困境。

一边是民间文化传承陷困境,另一边旅游发展蒸蒸日上。专家认为,民间文化艺术是有待保护、合理开采的滨海旅游产业的金矿,滨海旅游或是解决民间文化艺术发展困境的出路,两者可实现比翼齐飞。

平海每年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 李建芬摄

》》》变迁

古时“南蛮绝地”今日“艺术之乡”

初秋,惠东平海的风景吸引了惠州市小小说学会一行20余人前往采风,羊城晚报记者也受邀随行采访调研。走进平海古城,迎面而来的是宁静古朴的气息。古城始建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是一座“守御所城”,主要用于抵御外侵。因城形似燕尾古钟,又被称为“钟城”。

走在古城内,你会发现仍存留着不少“守御所城”的遗迹。城墙虽受到了破坏,但东、西、南、北四个城门楼仍保存完好,部分残墙可见明代的“城砖”,有的还打着“官砖”字样。站在高处眺望,可见贯通于平海古城东西南北城门楼的街道,形成了十字古街。一排排、一座座古代民居多是均衡对称式平面方形砖屋,大多建于明清,较有代表性的是曾氏宗祠、刘家宅等。当地村民热情好客,只消打个招呼便能进去参观。

孩子也参与到民间艺术表演中来 平海镇文化站供图

古城民俗特色鲜明

古城并不大,沿着城门走,两个小时便能基本走完。记者走了一圈下来,发现不少新奇的现象:每个城门上都是一座庙,古城里神庙林立,祠堂遍布,香火旺盛,堪称一绝;本地人操着一种独特的方言——军声,极难听懂,仔细一听可感受到京腔的味道,还融入广州话、客家话、闽南话、潮汕话等方言,让大多初到者疑惑不解。

古城内,民俗活动丰富程度更是让人大开眼界。据平海镇平海社区党委书记汪洁介绍,当地有元宵节的“闹花灯”“偷青”,正月十五和二十的“摆盘”,三月三的“摆戏台”,端午节的“赛龙舟”,中秋节的“拜月会”……一连串的民俗活动让人应接不暇。民间文化艺术有渔歌、楹联、书画、扮景、舞鲤鱼、舞凤、舞龙、舞狮、歌谣等,丰富多彩。

事实上,平海古城是平海镇的文化核心区,从这里可一窥平海镇历史文化底蕴之深厚。这里不仅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镇),还曾两次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荣誉,素有“楹联之乡”“舞鲤鱼之乡”美誉。既有中国语言“活化石”之称的“军声”方言,又有源远流长的民俗传统“醮会”“摆盘”“赛龙舟”等。

往届民间文化艺术节上舞龙表演 李建芬摄

海防历史渊源深厚

为何边陲小镇会云集如此丰富的民间文化?汪洁解释,这是由于几百年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历史渊源、人文文化和区域环境,才形成了特殊的语言“军声”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及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

原来,在元末明初之前,平海地域荒凉,人烟稀少,史称“南蛮绝地”。明皇朝建立后,于洪武七年(1374年)重定兵卫政策,设立卫、所、总旗、小旗制。其时,海上倭寇猖獗,内陆盗贼横行。明皇朝为了“靖海上烽烟,卫边疆社稷”,派都指挥使花茂调兵遣将,建立碣石卫平海所城,“开五屯而养兵,创一城以抚民”。于是,平海所城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成。按明朝军制,所城应有1120名军人。就这样,他们以家庭方式世袭居于所城,加上云集的筑城将士,平海一下子聚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数千人。人来了,也带来了文化,数百年来落地生根,生生不息!

现如今,走在当地,不少居民都会自豪地说,我们先祖是来自北方。在他们提供的族谱中,发现不少人的祖上竟然是来自湖北当阳、河南信阳等地。如此,平海镇各类神庙林立,“军声”集合各地方言的特点,民俗丰富繁荣,便不难理解了。

平海端午赛龙舟古图,可见平海地理位置特殊,历来是海防重镇 李海婵 翻拍

》》》困境

民间文化艺术如何走向未来?

古城人民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间文化,留下了丰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亟待传承创新发展。为此,当地多次组织举办各种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活动。其中规模最大参与度最高的,便是1986年以来举办的“民间文化艺术节”,目前已举办过十届。一般在农历九月举行,每逢三年轮一届,每届连续打三年。原本今年也要开展民间文化艺术节,因为疫情不得不延迟。

据介绍,往年文化艺术节活动丰富多彩,渔歌、楹联、舞鲤鱼、舞凤、舞狮、舞龙、扮景、书画等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同台竞技。在那一天,平海沉浸在节日的氛围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在镇文化广场,由各村组成的民间文化巡游队伍上演龙飞凤舞、鲤鱼追春、醒狮献瑞等一系列民间传统艺术节目。除此之外,当天的重头戏还包括“扮景”队伍,村民穿戴成神话或戏剧中的人物形象,深入到圩镇和各村进行巡演。

“整个平海简直成了热闹的海洋!”据文化站工作人员介绍,一大早,男女老少都聚集过来,广场上人山人海。平海镇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参与进来,村里早早就排练节日,也吸引了外地人都专门过来观看。

舞鲤鱼 蔡景摄

已将民间艺术引进校园

为了实现更好的传承发展,当地还积极把民间文化艺术引进校园,几乎覆盖了中小学,甚至延伸至幼儿园。据介绍,当地幼儿园学习童谣和正宗的军声,多所小学则主要学习书画、舞鲤鱼及舞凤。在2010年,平海学生以舞凤亮相第十三届省运会的开幕式,引起广泛关注。

当地唯一一所中学平海中学更是将渔歌作为校园特色文化素质教育项目来抓。据该校音乐老师邓竹华介绍,早在十余年前,学校就编写了渔歌教程,让初一初二的学生坚持学习渔歌表演、渔歌赏析。如果学生感兴趣,可以参加学校专门开设的第二课堂深入学习。

孩子们参与到民间艺术表演中来 平海镇文化站供图

学校每年坚持挑选约20名有潜质的青少年加以培养,继承渔歌这一传统艺术,还成立了渔歌队对外表演参赛,也取得了不俗成绩。在2014年,渔歌队曾以一首《千年渔歌唱不停》在广东珠三角咸水歌会这一省级比赛中获得创新类金奖。

通过渔歌学习,不少学生对文化艺术产生了兴趣。渔歌队队员黄雨玲便是其中一名,她最终考入了星海音乐学院。在文化氛围熏陶下,近年来平海镇考入艺术院校的学生走在全县前列。

渔歌进校园 蔡景摄

年轻人只是接触而未传承

尽管如此,随着时代发展,受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影响,近几十年来民间文化仍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传承发展的困境,传统民俗越来越淡化。在基层文化系统工作近40年的平海镇文化站站长蔡景多次表达了民间文化传承人“青黄不接”的担忧。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年轻人难以接受古老传统的民间文化。以军声为例,很多年轻人已经不能顺利讲一口军声,经常在军声中混入普通话等,军声面临被同化、异化的可能性,乃至濒危。

即使年轻人感兴趣,也仅仅停留在接触阶段,难以传承创新发展民间文化。很多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尽管遗憾但也只能放弃。更为现实的问题是,非遗投入多,收益少,年轻人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将传承非遗文化作为未来职业发展,因此打造专业稳定的团队十分困难!

年轻人对民间文化往往浅尝则止 平海镇文化站供图

》》》探索

滨海旅游与民间文化或可融合发展

在平海古城,一边是民间文化传承陷入困境,另一边却是滨海旅游业发展蒸蒸日上。这一点,无论是数据还是游客感受都很明显。

数据显示,当地每年都能吸引游客近百万人次。近日,记者采访了不少游客,他们纷纷表示,在整趟旅程中,“看海景吃海鲜”几乎占据了全部行程,对当地的民俗文化风情知之甚少:“我们并不是不感兴趣,而是没有机会直接接触体验,有点可惜。”

游客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目前,滨海旅游还没能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缺乏文化特色文化项目运营活动,民间文化艺术传播力有限,确实遗憾!”蔡景认为,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游客不仅仅满足于观光旅游、休闲度假,还对各地的风俗人情、历史文化、人文地理等深层次的内容有着强烈的需求,“因此,平海的民俗文化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之一,两者可实现融合发展。”

平海海景风光 李建芬 摄

建议产业化开发古城

惠州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院长戴学军表示赞同。他认为,惠东平海的民间文化基因是惠州海防军事文化,建议依托平海古城进行文化+滨海旅游融合发展:“这是传承和发扬民间文化的出路!”

他提出,文旅融合发展可分为三步走。首先,可围绕海防军事文化旅游来提炼主题,对特殊的语言艺术(军声、平海歌谣)、滨海民俗风情和文化艺术进行梳理,按照文化逻辑构建体系,形成独家特色,打造核心品牌,在粤港澳休闲湾区中找准定位。

其次要形成产业化,可围绕军事文化、研学、海上丝绸之路等方向,打造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创旅游教育健康产品,以及文化节、旅游节等活动IP,“让文化成为平海吸引游客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项目,要融入到惠东的全域旅游体系中去,进入惠州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项目库。通过项目,将平海镇带动打造为大湾区的休闲湾区滨海带的有效节点。

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蔡景希望由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投入。如,请专门的旅游开发公司设计文化路线,打造特色的民俗文化街区,在旅游景区搭建海上舞台用于民间艺术展演。这样不仅能够满足游客深层次的需求,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与体验,同时也能帮助文化传承队伍实现“自我造血”功能,稳定队伍人员,从根源上解决传承困境。

一旦特色文化艺术搬上舞台,实现产业化,自然而然会根据市场需求,变得更具欣赏性,激发传统文化艺术的活力,他说:“加强与外界的文化交流活动,让平海民族民间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这是最终目的!”

平海古城四个城门保存完好 李海婵摄

已有企业试水文旅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滨海旅游与民间文化艺术实现深度融合发展是一个新探索,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与路径。因此,戴学军提醒,对于平海镇这一“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来说,开展任何的文旅创新创意,都需要注重600多年历史的厚度,新时代下产业融合的深度,国民休闲活动中对情怀强烈需求和平海居民真实生活、生产的温度,“一定要避免因旅游而把文化庸俗化、机械化和过度商业化”。

好消息是,目前已经有部分企业有意识地将地方民间文化艺术融入了滨海旅游业。本月28-29日,“弘扬非遗文化,传承民间艺术——2020海滨温泉文化旅游节”活动举行。记者获悉,届时现场将上演舞鲤鱼、渔歌表演,进一步对外宣传民间文化艺术。“迈出来这一步,相信是积极的信号!”蔡景表示,滨海旅游与民间文化艺术的融合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整体规划,逐步发展。

民间文化艺术节上的渔歌表演 蔡景摄

【文脉档案】

平海民间文化艺术一览

军声“军声”集合各地方言的特点,因此平海人有很好的语言基础,外出工作都能迅速学会各地方言,给工作、生活提供了不少便利。因此粤东一带流传着“晓得平海话(军声),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

偷青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正月十五又有“元宵节”“灯节”之称)当晚,古城的青年男女,都会单独或者约好三五知己,来到古城郊外的田野里,偷摘少许的葱或芹菜、蒜仔之类的农作物,取其吉利之意。例如偷葱,内含“聪明”之意;偷芹菜,喻为“勤奋”之意;偷蒜仔,则喻为“精打细算”之意。未婚的青年男女,还喜欢偷撕人家门上贴着的“利是钱”(喜门笺)以示有喜,希望找到一个好的对象。

扮景又称出景,是平海民间艺术节日活动的造型艺术项目。表演内容以历史人物故事、神话传说、戏剧形式。如:八仙过海、昭君出塞、仙女散花、春花秋月、竹马欢歌等。富有戏剧性和文学艺术性。

摆盘是平海古城民间的传统习俗,起源于明朝。主要分布平海城内的西北村和城外的西元村,西北村是每年农历正月十六举行,西元村则是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举行。当天晚上,村里的各家各户准备各种材料,精心制成花样繁多的造型,托在盆里。然后按照安排顺序设在八仙桌敬神和让大家观赏。主要材料是瓜果、蔬菜、鲜花等。

舞鲤鱼是平海古城历史积淀传承的别具特色的民间习俗,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传统的16节表演套路,融合了舞蹈、体育等元素,表演时带有舞蹈的柔美与武术技能的特点。表演时有送贴、回礼(利是)、参拜、放鞭炮、迎接等完整程序和民族传统礼仪、文化习俗。音乐节奏是根据表演套路的不断变化而灵活变换,并加燃放鞭炮助兴,具有灵活性和即兴性。艺术形态、风格、服饰、道具独特,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性。

舞凤表演 李建芬摄

舞凤又称“五凤朝阳”。是平海古城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具有岭南地区特色的民间俗,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舞凤是融合音乐舞蹈、戏剧为一体,体现平海古城人们民间习俗信仰的一种表演,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性和欣赏性。在艺术形态、风格、人物表现出自然、活泼、柔顺、富有灵性,表演时有送贴、回礼(利是)、参拜、放鞭炮、迎接等完整程序和民族传统礼仪、文化习俗。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