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就业扶贫开启增收“薪”发展
2020-11-18 14:29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近日,记者实地了解南沙区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过程中就业帮扶的工作成效。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豪
通讯员 南宣

“车间建在家门口,脱贫致富好帮手”“门口就业能致富,工作家庭两不误”……在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县伊科达制衣扶贫车间里,一个个显著的标语,鼓励着当地人积极在家门口就业。在该公司入职一年多以来,32岁的徐明霞从一名普通员工晋升为管理层的一员。她每个月的收入,能有五六千元,一家人的生活日渐宽裕。在该扶贫车间内,大部分工作人员和徐明霞一样,都是惠水县本地人。被家乡的帮扶政策吸引,曾远走他乡务工的他们,选择回到“家门口”就业,逐步过上了更舒心的幸福生活。 

一个个困难群众顺利就业,是扶贫干部奋斗的源泉。近年来,南沙区在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过程中,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劳动力技能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打造扶贫车间等举措,激活当地脱贫造血功能,助推稳岗协作。针对疫情对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的影响,南沙区今年还制定一系列人性化帮扶政策,新增稳岗就业奖励1000元/人和劳务输出补助3000元/人,调整加快补贴资金发放速度。扶持政策更人性化,也更有吸引力。近日,记者走进贵州省毕节市金海湖新区,黔南州龙里县、惠水县、贵定县,实地了解南沙区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过程中就业帮扶的工作成效。

发展民族地区特色产业
增强“造血”功能助贫困户增收

产业就业是脱贫攻坚、拉动就业率的重头戏。自2017年3月南沙、龙里两地结对帮扶以来,帮扶工作队第一时间走遍龙里县深度贫困村。针对龙里县5镇1街道贫困程度、发展基础、资源禀赋等深入研判,两地在谋划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围绕优势在南北片区布局产业项目,确保项目投入的精准性。其中,在龙里县湾滩河镇,确立以蔬菜种植为主导、建立供应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基地发展思路。在该地发展建设的湾滩河镇集中连栋标准化蔬菜大棚建设项目,总投资约569.76万元,主要种植生菜、西红柿、娃娃菜等,年产值约400万元。

项目产生利益联结当地渔洞、金星两个深度贫困村,涉及帮扶贫困户483户2021人。并采取“贫困户全年义务参与村级公益事业80小时以上、全家至少有1人外出务工80天以上、家中有80岁以上老年人可以参与入股分红”的“3个80”利益联结约束机制,逐步树立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的正确导向,转变贫困户思想观念、激发自身动力,确保实现扶贫效益的最大化。

和土地打交道、灵活上班、离家近……对当地以耕田为生的中年人而言,在该项目基地种菜是份理想的工作。58岁的石传珍是这里的一名工人,她很喜欢在这里的工作。“这里一年四季都种蔬菜,我们一年四季都有工作可以做。可以选择打零工,一天工钱70元左右;也可以选择长期干,每个月3000元左右。时间安排很灵活,家里忙的话可以请假回家干家里的活。”石传珍介绍,与以前种地每年约万元左右的收入相比,如今的家庭收入明显翻了几番。

为切实增强当地“造血”功能,南沙区突出抓好产业扶贫,为与龙里紧邻的贵定县脱贫攻坚提供了产业支撑。今年以来,扶贫工作组已成功引进4家东部企业在贵定县投资建厂,并继续做好往年已落地的8家东部企业的后续服务工作,预计将通过吸纳就业及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人口380人。

把优质企业吸引到“家门口”
端稳就业饭碗提升脱贫成色

“事非经过不知难。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招商引资工作很难,扶贫工作很难,没有那么容易感同身受,除非你能进入这一角色……遇到的困难不计其数,但我始终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这是毕节市金海湖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黄壮羽的帮扶心声。任职于南沙区纪委的黄壮羽,于2019年12月到金海湖挂职,主要协助推进毕节·广州产业园建设及招商入驻工作。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要发挥好龙头企业就业主力军作用。近一年来,为不断吸引优质企业进入金海湖,黄壮羽多次往返穗黔,足迹遍达珠三角地区招商。今年以来,他的行程已超过2万公里。经过努力,截至目前,落地在该产业园的优质企业有5家,预计将提供600多个就业岗位,方便新区群众就近就业。此外,还有6个意向企业也正在洽谈中。

拉家常、谈心,是黄壮羽宣传脱贫攻坚政策最常用的方式。近一年以来,他累积引导30余个困难群众,在金海湖第一产业园入驻的公司找到工作。并引导18名青少年到南沙区参加“电商人才培训”。“在做群众工作中,鼓励走出家门,多走出去就业找机会。在电商人才培训结束后,青少年们都安排了理想工作,收入也比以前翻了一番。看到那些困难群众收入增加,生活越过越好,我心里也踏实了,为他们的幸福而快乐着。”黄壮羽表示,下一步,他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想方设法让广州有实力的企业来金海湖新区投资兴业,帮助金海湖新区激活脱贫“造血”功能。

20岁出头时,徐明霞外出到长三角一带务工。一直以来,回到家乡惠水就业是她的心愿。“老家在山区,房子老旧,要挣钱养家,经济压力大。前些年,家乡也没有好的就业机会,就只能外出打工。但一家老小在外租房,仅靠我和老公挣钱,一年到头也存不了多少钱。”徐明霞介绍,得知家门口新引入制衣扶贫车间后,便决定举家返乡。“分到了安置房,一家人现在不用再为建房子发愁;家门口就业,下班就能看到孩子,生活很幸福。现在,我每天骑几分钟的车就可以到车间,每个月的收入也很稳定。加上就业补贴,每个月收入约五六千元,夫妻二人一年能有七八万的收入。生活虽说不上富裕,但很满足。”徐明霞说道。

量身定制公益岗位
“吉祥三保”助力大龄劳动力就业

“1年前,我来到南沙工作。前一段时间,我哥哥也在我的介绍下,来到南沙工作。最近,我把我老婆也接来南沙跟我一起工作。”来自惠水县的雷良富感概,正是有了“吉祥三保”的帮扶政策,一家人才能来到千里之外的南沙工作并团聚。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该如何帮扶年纪大、无技能的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业?南沙区和惠水县共同筹划两地公益岗位爱心传递,提供一批适合当地大龄贫困劳动力就业的保安、保洁、保姆家政类“三保”岗位,大大增强岗位信息的匹配度和针对性,共促建档立卡贫困户安心转移南沙就业。近日,南沙区公安分局发动承接本单位保洁服务的物业公司专门面向惠水县贫困户提供了5个保洁员公益岗位,以安置一批大龄妇女。而在这一批保洁员当中的1名妇女,恰好就是1年前来到南沙区公安分局做保安员的贫困户雷良富的妻子。

让雷良富等外出就业的贫困户们暖心的是,在外地转移就业后,南沙区人社局与惠水县劳务协作联络工作站人员切实做好跟踪服务工作,走访探望他们,了解他们的工作和居住环境,勉励他们学好技能、安心工作。并协调督促企业为他们妥善安排食宿、提供免费岗前培训,及时为贫困劳动力申请补贴。

在开发“三保”岗位方面,针对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难的问题,贵定县在全县95个村大力开发“扶贫专岗”700个。同时,根据贵定县提供的年龄在45至50周岁,无技能文化水平低,但有意愿外出务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南沙区同样也量身定制一批保洁、保安、绿化、养殖园等工作岗位,实现双向选择、精准推荐就业。

人性化对接服务
激励贫困劳动力“走出去”
 

引导贫困户转变就业、择业观念,适时开展技能培训必不可少。为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南沙区结合惠水县贫困劳动力实际情况和培训需求,与惠水县人社局签订合作培训协议。针对贫困劳动力培训就业意愿,以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联合当地培训机构因材施教,每年开展300人次以上的家政服务、种养殖技术、挖掘机司机等实用技能培训。“南粤家政”培训、“粤菜师傅”培训……多样化的免费技能培训,助推培训再就业,既让更多贫困户习得了专业技能,也激发了他们就业创业的愿望。

如果说,送技术、办培训,是打开了贫困户求职路上的一扇窗;那么,扶贫专列的开行就是为贫困户“走出去”赚钱,铺开了一条坦途。疫情期间,南沙区和惠水县扶贫干部组织20多批次专车专列341人次,“点对点、一站式”送到广东企业上岗,做到“家门口上车,厂门口下车”。受这些政策影响,一些原本“窝在家”犹豫和观望的劳动力,果断行动,从家门口登上到广东务工的专车专列。据统计,今年累计帮助惠水建档立卡劳动力新增就业1391人,其中到广东就业451人,省内就近就业835人,到其他地区就业105人,转移到南沙区就业的新增建档立卡劳动力49人。东部省份稳定就业建档立卡人口1205人,克服疫情影响帮助建档立卡人口返岗就业854人。

据悉,去年南沙区对口帮扶的黔南州贵定县、惠水县、龙里县已经全部脱贫出列。2020年南沙区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监管”,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强经验总结,建立健全东西部扶贫协作长效机制,确保全面高质量完成东西部扶贫协作任务。(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