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算计”好未来!广州113中学走出一条“天圆融合”教育路
2020-11-13 20:01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家校联动,资源最大化培育学生“职业感”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亮
实习生 杭莹
通讯员 刘阳平

走进广州市第一一三中学金融城校区,映入眼帘的是校门口石上篆刻的八字校训:“厚德博学,敏行致远。”课室里传出朗朗读书声,校园呈现出独特的朝气与沉淀。

“叮铃铃……”随着第8节课下课铃响,高一年级教室炸开了锅,班会课因为一场特殊的分享会变得热闹起来。

11月9日,距离选科还有一个学期,113中邀请了14位不同职业的高一学生家长,为学生们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职业分享会。医生、教师、法官、工程师、节目主持人……理工科类和人文服务类职业兼顾,学生可以选择一门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了解其工作范畴、从业条件等。

45分钟的分享让学生对所关注职业有了更形象、理性的认识,有了更清晰的职业规划,有的更加坚定了职业方向,有的对原先感兴趣的职业成功“拔草”。

“通过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我们希望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优质人才。”谈及活动初衷,113中学校长程印贵表示。

受邀家长在为同学们分享职业知识

家校联动,资源最大化培育学生“职业感”

“新高考改革决定了学生必须在高一选科前就要有职业规划意识,需要对选科走班、职业生涯有更多的了解和接触,这次家长讲坛已经是我们系列活动的第三阶段了。”113中副校长葛红霞告诉记者。今年,是113中系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的第三年。

分享会前,学校做了很多铺垫。10月12日,程印贵为高一年级开展了一场题为《预测人生,“算计”自己》的高中生涯规划专题讲座,从现实需要层面对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并通过和学生互动的方式,为同学们做速配志愿预判,并教授学生如何用SWOT分析法“算计”自己的未来。

为了让学生和家长进一步了解,学校还陆续开展了学生、家长动员大会,并组织学生到南方电网参观,近期还将去广汽本田参观学习。这些参观均以家长委员会的名义联系对接。

高一同学们在工作人员带领下参观南方电网 图/学校提供

在充分整合家长资源后,学校选定了14个职业方向,邀请家长到课堂对学生介绍自己的工作场景和工作内容,并从学历专业、性格兴趣、意志品质三方面进行指导。经统计,选择经济、医学、建筑设计方向的学生是最多的。

经济学方向的分享者吴红宇是一名经济学教授,他提到,现在的教育改革决定了孩子未来选取的报考方向是非常重要的,提前让孩子了解专业和行业性质,后续选择就不至于“一头雾水”。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主任黎庆初是医学方向分享者,他表示,学校应多开展这方面活动,让学生了解各种职业特点和必需条件,让学生建立学习目标,更能促进积极性和进取心。

“听完分享后,进一步明确了基础学科对于经济学的重要性,也更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和现在的选科方向。”爱好经济学的包建成同学十分兴奋。

选择了地质学讲座的连冠权则有些苦恼,“本来是蛮感兴趣的,但听完之后成功‘扫雷’,这个职业和我的性格不匹配,希望能多来几次让我确定方向。”

据了解,12月中旬学校还会开展模拟招聘会,邀请家长充当招聘HR。学生将从准备简历开始,全流程体验招聘。“我们考虑的是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单纯应对高考,这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葛红霞表示。

技能认证,“双导师”制推动核心素养教育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破除“唯分数论”,这是新高考的改革方向。理念虽佳,实践落实考验着每位基层教育工作者,也给学校的“加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教育、技能结合的“双导师”制,是113中学的“破局”之道。

程印贵校长在为学生做高中生涯规划专题讲座 图/学校提供

作为113中的“总舵手”,程印贵思考得很深,“国家核心素养的颁布,以及过往学生申请出国学习的情况,都体现出‘唯分数论’已经过时了。核心素养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还要通过具体的规章制度、课程设计、人员执行等,确保真正落实到位。”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113中推行了课程技能证书制度。学生在初一、初二与高一、高二时,需完成学科素养、国防教育、劳动技能、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科技创新、艺术(音乐、美术)与体育活动、心理健康等八个方面的学分认证。

据了解,这些学分认证的素质拓展课程,不仅将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更要结合实践学习和个人修习,同时分为必修与选修两大模块,给予学生选择权,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程印贵介绍,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学校会要求学生每一门学科至少掌握一项技能,例如语文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欣赏能力。体育、艺术方面则需要具备两项技能。学生在专业机构通过一些项目的等级考试后,也可以凭证书兑换学分。

“我们有些老师很擅长研发创新,只有充分挖掘师资潜能,才能做好核心素质教育工作。我们要求老师在学科教学外,必须具备另一种教学能力,通过社团形式培养学生能力和技能,以这样的发展方式构建‘双师制’教学模式。”程印贵提到,113中的科技创新实力是经得起考验的,2019年,113中获得了近700个航模、无线电测向等科技竞赛奖项,无人机研发方面也获得过世界级奖项。

对于技能认证标准,程印贵表示,学校实行的是底线考核,旨在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更偏向于技能启蒙。“我们希望培养的是天圆学子。何为天圆?即对外能有效沟通、适应社会;对内能个性张扬、学有专长。教育最后必须落足高考,但不能仅围绕高考。”这是程印贵对教育的坚持。

天圆教育,铺就地域文化为基的“和合共生”之路

“和合共生,天圆融成”,是113中的办学理念,也是程印贵秉持的教育信念。以113中、44中、天华中学三校合并而得的新113中,开始之初就决定了它必须走“合而融”的教育道路。

在程印贵看来,113中拥有东方、金融(东、西)三大校区,分别在天园、员村三个街道的辖区内;东有广州国际金融城、西有广州中央商务区、南有琶洲经济圈、北有天河公园后花园,更是毗邻天河区委区政府,地处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呈古代铜钱之形。

铜钱,外圆内方,正契合程印贵所理解的学校教育之道,“地域文化是我们学校的教育之基,学校在合并之后达到和谐,也就是和合共生。希望学校、师生能彼此融合,共同成长。”

记者了解到,今年12月,113中将开展研讨会,进行天圆教育的顶层设计工作,并开展相关课程建设。目前,各校区通过功能场室的调整、多功能化等,腾出更多的学生活动场所,满足新高考改革的需求。

“和合共生,天圆融成”的办学理念,让程印贵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要打造员村地区、国际金融城的优质教育高地,办成一所具有国际视野、现代化治理能力的优质学校,更加需要多方共筑,为“天圆教育”添砖加瓦。而这也是程印贵致力于开发家长资源,多方开展教育工作与服务的原因之一。

“新高考改革后,学生必须提前做出选择,培养情商和学科核心素养。”对于活动会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质疑,程印贵表示不用担心,能力是相通的,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能力也会迁移到学习上。(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