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感冒,严重可致死!专家教你快速识别+科学防护
2020-11-13 09:58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闷头捂汗、自行服药等都是错误的做法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余燕红

每年的9月-次年4月,都是流感高发期。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每年可导致5%-10%成人和20%-30%儿童发病,每年有约10亿病例,其中多达500万是重症病例、大量住院病例和多达65万例死亡病例。

中国平均每年有8.8万例流感相关呼吸系统疾病额外死亡,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8.2%。

如何区分流感、普通感冒以及新冠肺炎?怎样在第一时间就医用药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为此,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深圳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陈荣昌教授。

陈荣昌教授反复提醒流行性感冒不等于感冒

流行性感冒≠感冒,学会辨别是第一步

大众通常认为,流感只不过是感冒流行而已。陈荣昌教授强调,其实,流感并不是感冒。它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主要累及上呼吸道的全身性疾病,若未及时接受治疗,患者可能继发或并发肺炎、支气管炎、鼻窦感染,原有的疾病加重,严重者甚至会死亡。

“今年流感遇上新冠疫情,更是增加了辨别流感的难度。”陈荣昌说,“因此,防治流感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辨别流感。”

流行性感冒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通常每年有2个高峰。小高峰发生在9-11月份左右,大高峰发生在1-4月。流感容易导致局部,甚至较大范围的传播流行。

在感染流感病毒之后,大部分患者主要以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体温可达39~40℃,可有畏寒、寒战,多伴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等。

部分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儿童的发热程度通常高于成人,患乙型流感时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也较成人多见。在新生儿中,可仅表现为嗜睡、拒奶、呼吸暂停等。

而普通感冒主要是由鼻病毒、人偏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和副流感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全年都有发病的可能。普遍春季多发,发病症状较轻。患者发热、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一般比较轻,主要症状有咳嗽、咽痛、流鼻涕、鼻塞、打喷嚏等。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流感与新冠肺炎的发烧、咳嗽、乏力等初始症状极为相似,有以上症状的患者并且有过接触疑似新冠感染者就一定要及时去当地医院的发热门诊就医。

陈荣昌提醒,所有人群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孕妇、婴幼儿、老年人以及患除单纯高血压外的基础疾病及免疫低下者是感染流感的高危人群。

飞沫和唾液有可能传染,做好家庭防护和隔离

“飞沫和唾液都可能传染流感病毒,只要患者和家人做好隔离,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染几率可大幅下降。”陈荣昌强调,“相关数据表示,在接触感染流感的家庭成员后,使用抗病毒治疗药物进行预防,可使患上流感的风险显著降低86%,通常建议在有流感高危因素的人群中使用。”

确诊流感后,切记需要预防家庭人员交叉传染,家庭防护不可少。非住院患者居家隔离,保持房间通风,佩戴口罩。充分休息,多饮水,饮食应当易于消化和富有营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儿童和老年患者。

除此之外,在隔离期间,患者及家属需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保持良好卫生和健康习惯,不随地吐痰,家庭成员不共用毛巾、牙膏;保持家具、餐具清洁,勤晒衣被;做好个人及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自觉发热时要主动测量体温,家中有小孩的,要早晚摸小孩的额头,如有发热要及时为其测量体温;准备常用物资,家庭常备体温计,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75%酒精、消毒液等。

闷头捂汗、自行服药都是错误的做法

流感的治疗过程中,不少人存在用药误区。临床上有人自行服用阿莫西林、阿奇霉素等药物,其实抗生素只能治疗细菌感染,对引发流感的病毒并不起作用。还有些人甚至喝醋、煮生姜红糖茶、蒸桑拿、闷头捂汗等方式去缓减症状或治疗。

“这些方法不仅不能起到任何的治疗效果、反而使得病情加重,甚至会错失规范治疗时间,危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陈荣昌说。

目前,治疗流感常见的能直接抑制病毒增长的药物就是抗病毒药物,例如奥司他韦、帕拉米韦、扎那米韦等。还有其他抗病毒药,近两年来被批准的针对流感的聚合酶类的药物,例如玛巴洛沙韦这一类药物的研发成功,为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武器”,研究结果显示,及时使用可以缩短流感症状缓解时间。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0年版)》指出,发病48小时内进行抗病毒治疗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发病时间超过48小时的重症患者依然可从抗病毒治疗中获益。为避免流感的治疗误区,陈荣昌提醒,重症或有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流感样病例,应当尽早给予经验性抗流感病毒治疗。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樊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