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剪纸披风、粤剧头冠走秀,越秀这样推进“广府非遗进校园”
2020-11-10 17:51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推进“广府非遗进校园”,越秀做了什么?

文、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谭铮
实习生徐硕  通讯员 越宣
图/通讯员 越宣 钟涌 苏卓健

手拿剪刀纸披风、头戴粤剧服饰头冠走秀、演出一场粤剧名段《红銮喜》……11月10日,一场极具广府风情的文化展示活动在广州市越秀区大南路小学举行。

今年10月下旬,越秀区报送的“广府非遗进校园”案例,在全国近700个案例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支持、中国青年报社指导、中国青年网主办的第二届“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实践案例。这也是广东省唯一一个入选前十的优秀实践案例。

推进“广府非遗进校园”,越秀做了什么?

保障师资,越秀将“广府非遗”推进校园

据了解,自2014年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越秀区教育局启动“非遗进校园”传承实践试点活动以来,至少在40所幼儿园、小学、中学、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等多个教学培养层次,开展“非遗进校园”实践,探索出集教研、教学、实践、教材、比赛、玩乐的“非遗进校园越秀模式”,形成百花齐放的非遗校园传播热潮。

非遗教育,师资是关键。2016年以来,越秀区非遗中心以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研修为切入点,与越秀区教师进修学校合作开办榄雕、广彩、广州珐琅、剪纸、押花等培训课程,孵化非遗骨干教师队伍惠及了超过350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间接辐射超过5万名的青少年。

越秀区进修学校美术教研员陈泽勉在采访中表示,越秀区中小学美术教师尝试以学校为非遗传承主阵地,充分挖掘和利用广府地区非遗文化资源优势,整合本土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等各方资源。

“我们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传授非遗项目技艺,因地制宜成立广府文化非遗项目实践工作室等有效措施开展非遗校园传承的实践研究。” 陈泽勉说:“在非遗传承方面,越秀区有三个特色。

一是采用渗透式的教学模式,让同学们了解广府文化中广泛存在的非遗项目。二是由老师开展主题式课程,从本人感兴趣的内容入手,同时结合课程标准,进行系统化教授。三是举办多项活动展示,例如广府庙会和区美术节,让同学们走出校园,在生活各个方面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老师们通过“渗透式”“主题式”“活动式”的方式,引领学生体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了解非遗文化的魅力。

部门支持,标准化非遗教学教材“出炉”

越秀区教育局综合科林家乐科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越秀区一直把“非遗进校园”项目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抓手来实施的,让同学们从认识家乡文化开始培养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他说:“过去几年在大南路小学非遗文化就有多种呈现形式,例如剪纸、云肩、广彩等,结合老师们在上课时的灵感展开,也体现了老师们在非遗传承中的个人提升。”

除了保障师资,越秀区为推进“非遗进校园”,不断在标准化教学中做出努力。

据介绍,越秀区以青少年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和需求为落脚点,结合《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段和领域,通过与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合作,编辑、出版岭南地区首套分册递进的《非遗玩家》教学系列教材,为“非遗进校园”的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系统、规范的理论支持。

目前已出版《广彩瓷》《通草画》两个系列,已投放广州市第十七中学、广州市第三十七中学、广州市育才中学、中山二路小学、回民小学、培正小学、清水濠小学等校进行教学试点实践。

此外,越秀区还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点,创造性开设“一点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智慧教学空中课堂。自2019年起,在连续两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中,通过网络向辖区内中小学及幼儿园师生开展5G空中课堂教学,助力“非遗进校园”的精细化、创新化、普及化。

种子发芽,从课内走向课外

在当天的活动上,六年级的朱芷瑜身着传统服饰,进行了一场粤剧表演。她告诉记者,她学习粤剧已经有6年时间了。“刚开始觉得演唱比较吃力,有的音上不去,有的音下不来,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提高演唱水平,对粤剧的内容也加深了理解。” 朱芷瑜说:“一开始是在学校接触到粤剧,我觉得很有意思,现在我同时还在课外跟随粤剧老师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

此外,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此前还携手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创办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设计大赛,引导青少年体验非遗、传承非遗。

据介绍,这一大赛吸引了全国过百家高等院校、中小学、幼儿园的热情参与,收到过千件非遗及其衍生作品,间接辐射超过五千人次,推动非遗产品时尚化、生活化、品牌化、IP化、产业化。(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柳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