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评论员 然玉
近日,记者通过登录几大电信运营商的手机APP发现,在一些地区,各大运营商都推出了5G套餐,同时取消了4G套餐的办理服务。媒体援引业内人士的消息称,运营商为了推广5G套餐,“悄然将低价的4G套餐下架”“用户如需要办理4G套餐只能通过线下营业厅和电话客服”。
5G时代,澎湃而来。技术的进步,必将在生产端和消费端带来巨大的红利。变革进程风驰电掣,但也绝非一蹴而就。按照正常的规律来说,从研发突破、产品量产到市场推广,必然是需要一段时间的。
须知,欲速则不达,某些运营商以下架4G的方式来强推5G,最终只怕事与愿违。此等做法,一则有逼人就范之嫌,未免损害了企业形象;再者,于5G全产业链的健康成长、良性发展而言,也未必是好事。
5G的优势无需多言,其天然就是“更好的选择”。这意味着,从长远来看,5G取代4G、3G,将是必然结果。但问题在于,“更好的选择”,并不等同于“唯一的选择”。
悄悄藏起4G套餐,使得用户别无选择,只能办理5G套餐,这一小伎俩,客观上侵害了大众的消费自由。更为关键的是,几家主流运营商都不约而同地采用此招,这隐约有达成默契操纵市场的意味。
一般来说,提供哪种商品或服务、或者不提供哪种商品或服务,是属于企业自主经营权的范畴,消费者无权置喙。然而,电信服务的特殊性在于,其本质上是一种准公共服务产品。
相较于以“利益最大化”为核心的纯粹商品,电信服务产品还需考虑安全性、保障性、普惠性、公平性等更多要素。以此量之,我们会发现,运营商下架4G、人为增加4G套餐办理难度的操作,与其自身的公共属性和社会责任是相背离的。
手机用户4G套餐换成5G套餐,并不只是更换了另一套移动通信技术系统而已,同时意味着月租资费的增加。现阶段,几大运营商的5G套餐月租,基本都在百元以上,其价格中位数也比4G套餐高了不少。
从此角度理解,下架4G强推5G,相当于变相提价、让用户多花钱。再者,如今5G还缺乏应用场景,消费者就算“被迫”换上5G,也没有太多用武之地。
无论是需求创造供给,还是供给塑造需求,在一定的前提下,都是成立的。但必须厘清的是,超前供给、无效供给、过剩供给所制造的“被动需求”“虚假需求”,大概率是无法真正创造价值的。
技术至上的大背景下,市场规律、产业常识,尤其需要重申。只有搭建起基本的下游应用生态,只有以规模化加速降成本,5G才会成为更多人的主动选择。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樊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