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亮 通讯员 赵现廷
图/学校供图
11月3日,记者从中山大学获悉,由中山大学牵头的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粤港澳大湾区科学中心(下称“粤港澳科学中心”) 开始建设,它将重点开展致密星与引力波源、恒星与系外行星等多个天文学领域的研究,打造粤港澳天文学研究平台。
据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余聪介绍,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简称CSST)计划于2024年发射入近地轨道开展巡天观测,是中国的空间光学天文台,将为中国科学家提供观天利器,为中国开展重大原创性科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为系统科学地组织科研力量和引领相关研究,合理有效利用空间天文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在全国统筹布局建设四个CSST科学中心,粤港澳科学中心就是其中之一。另外三个科学中心分别落户在北京大学、国家天文台和长三角地区。四大中心将在科学研究、数据处理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协同发力,助力我国空间天文研究能力与水平的提升。
“粤港澳科学中心将主要围绕星系宇宙学、恒星与行星科学、致密星与引力波源、空间实验技术等方向开展协同研究。”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天琴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校长罗俊说,粤港澳科学中心还将充分发挥学校学科和人才优势,借力大湾区区位优势、经济优势、政策优势等,以港澳为纽带,凝聚大湾区天文科研力量,拓宽国际合作途径,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据主持粤港澳科学中心筹建的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首任院长林伟鹏教授介绍,目前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天琴中心等多位研究人员已经参与到CSST相关研究中,粤港澳科学中心的建设也已拉开帷幕。根据建设方案,粤港澳科学中心建设周期为三年,目标是建成世界一流的天文研究中心和重要的天文人才培养基地。
据了解,利用CSST,科学家可以得到海量的高质量天文观测数据,将开启后哈勃空间望远镜时代的宇宙奥秘探索,描绘一幅宇宙和天体形成与演化的画卷,为天文学家打开一扇了解宇宙诞生、星系和恒星演化、大质量黑洞爆发现象和太阳系外行星形成机制的窗口。(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梁泽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