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傩面具到访广州!141件(套)珍贵文物齐集南越王宫展示傩文化
2020-10-30 21:08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傩面具的制作很讲究,制作一件大约需要1周时间;选料需要上等的白杨木等木材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梁艳萍

一次性欣赏全国十几个民族数十个种类的面具!10月30日,“傩魂神韵——中国傩戏·傩面具艺术展”在广州的南越王宫博物馆陈列楼临展厅开展。

该展由南越王宫博物馆、贵州省民族博物馆联合举办,通过141件(套)珍贵文物,向观众展示古老而神秘的傩文化。该展览将持续展至2021年1月4日,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中国傩戏·傩面具艺术展”现场

傩(nuó),在中国是一种世代相承的悠久文化现象,滥觞于史前,核心礼仪形成于商周,历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它以鬼神信仰为核心,以各种各样的请神驱鬼活动为表象,目的在于驱鬼逐疫、祈福禳灾。

随着社会的发展,傩慢慢地向民间艺术形式过渡,从娱神转为娱人,宗教功能逐渐淡化。它以戏曲、舞蹈等为表象的诸多形式,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贵州德江傩堂戏傩公、傩母

如今,傩更是广泛分布于民间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录了分布在全国十余省份数十个与傩有关的戏剧、舞蹈、手工技艺等项目。其中就包括广东的湛江傩舞。 

本次展览分为“傩之历史”“傩之韵味”“傩之表情”三个部分,通过大量珍贵的实物、图片,带领观众回顾傩的历史发展脉络,领略不同时期和地区的艺术魅力,解读傩戏和傩面具的艺术内涵,向观众展示了丰富、生动与多彩的傩文化。

记者在现场看到,展出的141件(套)珍贵文物来自汉族、藏族、苗族、彝族、壮族、瑶族、土家族、水族、毛南族、朝鲜族、布依族等十几个民族,包括数十个种类的面具;

还有傩戏表演时使用的宝剑、法铃、香瓶、铜号等道具和古朴精致的傩戏服装,充满了神秘色彩。   

观众欣赏各具特色的傩面具

在展览开幕现场,安顺地戏面具雕刻周官胡氏派的第23代传人、贵州傩面具雕刻艺术的代表性人物胡科伟现场展示了傩面具的制作。

“安顺地戏演的是三国、杨家将、岳飞这些精忠报国的地戏,不忠不孝的地戏不演。”据他介绍,“以前,雕刻傩面具的记忆是‘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改革开放后,这种技艺才慢慢从家族里传到家族外。”

傩面具的制作很讲究,制作一件傩面具大约需要1周时间;选料需要上等的白杨木等木材。

贵州傩面具雕刻艺术代表性人物胡科伟介绍傩面具的制作


【知多D】
撮泰吉与撮泰吉面具



撮泰吉表演 主办方提供


“撮泰吉”为彝文译音,通译为“变人戏”。

“撮泰吉”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据当地传说,远古之时,连年大旱,庄稼枯死,正在人们绝望之时,天神派“撮泰阿摩”(祖先的魂灵)送来粮食、种子并帮助人们耕种,重获生机。

从此人们便在彝族太阳历的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扮为撮泰阿摩表演此故事,以此驱除邪祟。 撮泰吉的面具造型古朴粗犷,充分显示原始美。粗略雕刻出眼睛、鼻子、嘴巴,再用锅烟或墨汁染黑,画上具有象征性的白色条纹,装上胡须的便是老翁,没有的便是老妪与儿童。

傩堂戏与傩堂戏面具

傩堂戏表演 主办方提供

傩堂戏,又称为傩坛戏,在民间传播最广最流行。以贵州德江为代表的傩堂戏分“正戏”与“外戏”,“正戏”又分上、中、下三洞戏。

上洞戏的主要剧目有《扫地和尚》《唐氏太婆》《押兵先师》《点兵先官》等。中洞戏的剧目生活气息浓郁,充满幽默与诙谐,主要剧目有《秦童》《烟云相公》《钟馗收妖》等。下洞戏主要剧目有《幺儿媳妇》《算命郎君》《柳三》等。 

傩堂戏面具选料讲究,柳木和桃木自古就有辟邪之意,正应了傩面具中众多神明仙官的神性。

这正神、凶神、世俗丑角人物众多、个性鲜明,雕刻师傅通过五官、脸型及各种面部特征将他们区分开,用写实或夸张等张弛有度的手法凸显角色定位。

古朴、凝重的用色将观众们迅速带入傩堂戏的表演氛围。

寺院傩与羌姆面具

羌姆表演 主办方提供

寺院傩是将傩中蕴含的“宗教”元素抽离出来加以强化,为寺院服务的一种傩。佛教文化中,最有特色的寺院傩应数藏地佛教里的“羌姆”。

羌姆为藏语,起初是跳的意思,后来慢慢演变成宗教舞蹈的专用词汇“跳神”。 “羌姆”面具的造型独具风情。

因其与印度金刚神舞的渊源、以及藏传佛教与当地土风舞、苯教的融合,使得羌姆面具面部结构粗犷、脸型丰满大气、表情夸张、用色大胆鲜艳、极具视觉冲击力。由于造型受印度审美影响,带有一种特殊的异域风情和神秘感。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黎存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