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秦小辉 通讯员 曹玉华
21日,记者从东莞市生态环境局获悉,备受关注的东莞市洪梅镇固体废物纠纷一案近日宣判了。判决书显示,东莞中级人民法院支持原告东莞市生态环境局的诉请,东莞市生态环境局胜诉。案件涉及的9名被告不仅要赔偿生态环境修复费用和事务性费用共计400多万元,还要登报公开赔礼道歉。据了解,这是自2019年5月5日《东莞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印发以来,东莞市第一宗生态损害赔偿诉讼案件,也是广东省第一宗胜诉的生态损害赔偿诉讼案件。
据了解,被告陈某锋是洪梅镇一鱼塘的使用权人,2017年6月至8月期间,被告黄某梅、吴某强、黄某坚合伙向被告陈某锋租赁该鱼塘,同时组织他人向该鱼塘倾倒填埋固体废物并从中收费牟利。被告梁某涛受雇于被告吴某强等人在填埋施工现场协助处理相关事务。经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鉴定评估,上述鱼塘地块被非法倾倒填埋的固体废物涉及重金属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损害数额总计400多万元。东莞市人民政府作为本案赔偿权利人,授权东莞市生态环境局作为案件调查部门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东莞市生态环境局组织精兵强将,克服制度空白、赔偿义务人被刑事羁押及磋商困难等不利条件,开创性地开展生态损害赔偿追偿工作,于2019年12月26日向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20年4月27日受理此案,并于2020年6月30日公开开庭审理,最终于2020年9月16日作出胜诉判决。根据判决书,法院判令九名被告黄某梅、吴某强、黄某坚、陈某锋、梁某涛、李某强、黎某彭等赔偿生态环境修复费用和事务性费用共计400多万元,并要求其在《东莞日报》上向社会公开赔礼道歉。
本案诉讼代理人、东莞市生态环境局政策法规科副科长钟煜铎认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明确授权地方政府作为赔偿权利人,追究生态损害赔偿责任及其修复费用,提高污染者的生态环境违法成本,充分体现了环保法“谁污染,谁担责”的基本原则。东莞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表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是构建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现已写入《民法典》,以民事法律手段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修复,是对传统行政管理方式的有效补充,这也需要整合各方力量,形成行政部门、司法机关密切配合,非政府组织、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良好格局,共同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接下来,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将举行全市的生态损害赔偿制度联席会议,印发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的相关文件,并在提升业务能力、提高案件质量上持续用力,确保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在全市的顺利开展。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田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