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吕子远
江南三大名石,分别是上海的玉玲珑、苏州的瑞云峰和杭州的绉云峰。前二者皆是出自江南的湖石,唯独绉云峰产自异地,其石材是来自广东英德的英石。
绉云峰从五岭之外落户江南,其中有一段著名的报恩典故。明末之际,潮州人吴六奇乞食他乡,曾得到浙江海宁查维佐的赏识和资助。吴六奇后投军水师,屡见功绩,官至广东水陆提督。
为报当年之恩,特地延请查维佐入粤为幕,礼待甚隆。吴六奇的将军府署,园林极盛,中有英石峰一座,高可二丈许,嵌空玲珑,若出鬼制。查维佐极为心赏,题曰绉云。不料过了些时日再往欣赏,园石竟不翼而飞,杳无踪迹。原来吴六奇侦知恩人有此雅好,已命巨舰押送石头送到恩人海宁家中。而绉云石也伴随一段知恩图报的故事迅速知名。
自查氏败落后,绉云峰辗转为海盐顾氏、长安马氏、崇德蔡氏所有。道光中,金石家、崇德名士蔡锡琳将之送入古刹福严寺。清末嘉兴画家蒲英寄寓福严寺时,曾作有《绉云石图》。晚清经学家俞樾也曾撰有《护石记》一文。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福严寺开始败落,此石迁移至杭州西山花圃之中,现又移置在江南名石苑内,成为西湖一个景点。
绉云峰能跃身江南三大名石之一,自身玲珑斗耸和传奇的经历只是原因之一。更难得的是它体形硕大,高2.6米的巨石,不仅在英石中甚属罕见,而且在当年运输艰难的条件下,一块巨型的英州奇石能出现在江南,十分难能可贵。据说吴六奇运送该石到江南,动用了水师军舰,而且“费亦千缗”,耗费人力物力之众可想而知。
英石知名很早,宋代杜绾《云林石谱》便已记载英州有奇石产于溪水之中,并且提到“此石处海外辽远,贾人罕知之,然山谷以谓象州太守费万金载归,古亦然耳”。当年苏轼从岭外带归的仇池双石,王廊夫携归的英石,皆不过高尺余,合今日不过三十多厘米大小而已。
故英石在古时,大多作为几案摆设。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集》英石一条提到“大者或长七八尺,起峰至二三寸,亦几案奇玩”。到了明代亦然,文震亨《长物志》言英石“品甚贵,购之颇艰,大者尤不易得,高逾数尺者便属奇品,小者可置几案间”。屈大均《广东新语》更将英石分作“大英石”、“小英石”,大者是谓英德的山峰景色,小者即言园林几案的观赏奇石。
英石以“瘦、漏、透、皱”作为赏石的标准,尤以四者具备为良。石质又有阴阳之分,阴石从地下出土,阳石得自地上,久经曝晒雨雪,质地坚硬苍润,叩之有金石之声,最受名士追捧。
古代奇巧的小英石以可作研山之用为最佳,研山既是笔搁、笔架。天然而成笔山形的英石,是明清两代文人极为推崇的文房佳器。《长物志》即以奇石研山“峰峦起伏,不露斧凿者为之”为最佳。
天然笔山形的英石极为难得,人人争相宝贵,朱昆田《英石研山歌》有句:“于中小者更难得,其值往往同珠璇。”查慎行《敬业堂诗集》里就说“英石研山多出石匠补缀而成,惟产自沙土中天然无刻画痕者斯为上品。”
查慎行在岭南就得到二枚天然英石研山,他形容其一峰势回环,中穿六孔,另一势若飞云,孔大小倍之,二者长度都不过三寸许而已,初白感叹道“世所称皱、瘦、透者,殆无美不备”,“舟中无事,罗列几案赏玩不足,纪之以诗”。郑世元也有一枚英石,在他的《南征集》中提到该石高三寸,长六寸,“峰峦洞穴皆具奇”,此外还“承以紫檀座,供为笔山,几案间俨有岩壑气象”。
而作为摆设的英石,以如绉云石状的瘦长嶙峋为上。如《梼杌闲评》里头一个场景描述:“进来是一所小小园亭却也十分幽雅……天井内摆着几只白磁缸,内竖着小小的英石,青萍绿藻之下,尽是各色金鱼,翻波激浪。”吴寿旸《拜经楼藏书题跋记》则提到家藏一“插花山”,立峰高二尺许,诗云:“吾家有石瘦而奇,嶙峋三尺芙蓉垂。”此插花山的英石姿态可想象得知。
园林中的英石大多用以叠石塑山。屈大均说大块的英石,会由土人运载至广州城,“以轻重取值,使工层垒为山,连皴接笋,参差相配……千岩万壑,磴道周回,错植花木其际,宛若天成,真园林之玮观也”。
清初石濂和尚住持广州长寿寺,寺内东偏“有池引珠江之水,经殿前屈曲,灌输其中,早潮晩汐,池水增减应候,池心为小浮山,全用英石垒成”。道光年间,南海进士梁福草南还时购得十二块奇石,回到佛山改进成品石园,得“十二石斋”之雅称。如今广州英石的塑山仍多可见,以西关陈廉伯公馆的“风云际会”为第一,泮溪酒家、流花西苑、兰圃的塑山俱各有特色。
清代以来,英石的赏玩到达巅峰,英德、曲江、广州皆有专门经营英石生意的商肆。英德奇石成为文人雅士几案庭院必备的点缀之物。上等的奇石大多配以名贵的紫檀座,兼有名字及题款。
如两淮盐运使赵之壁的“一柱擎天”,高三尺余,上巨下削,根具三足,嵌入紫檀座内,绝似奇峰插天。盐商吴氏几上之石,高尺有五六,长三尺余,千峰万障,右道边际石壁上镌刻八分书“南岳真形”四字,苍老工致。梧州太守永常的研山,长五寸,高二寸,峰峦挺拔,岩洞幽深,四面皆可观玩,名人题款、名贵几座俱全,为英石中的精品。以上三石,在当时目为岭南三大英石。
鉴古观今,如今英石年产千吨,依旧受人喜爱,广泛用于制作盆景山石、园林假山之中,精品迭出,不输古人。只是石头千古俱在,不过玩赏它们,往往最难得的是配上一方与石头相得益彰的精美木座了。
作者简介:
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区域地方史研究。现任职广东崇正拍卖有限公司古器物部,从事研究鉴定工作。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邓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