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通讯员 李曼霞
小时候,他出生在苏北乡村;四十余年过去,他的作品被认为“标示出了一个人在青年时代可能达到的灵魂眼界”。他将如何叙述他的人生轨迹?文学,又在何种意义上帮助他突破人生的局限?
10月17日,由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南方报业289艺术、广州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办,《广州文艺》报刊社协办的广州文艺市民空间“大师下午茶”在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馆举办,本期主题为“文学让我们得以突破人生的局限”,邀请《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做客,与读者一起分享他以文学解读世界、表达世界的心路历程。
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申霞艳,广州青年作家李德南、林培源、唐诗人、梁宝星、叶由疆等人出席活动。活动特邀广东省作家协会理事、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陈崇正主持。
“写作补偿了我对城市的想象”
1978年,徐则臣生于江苏东海,先后就读于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从苏北乡村一步步走向首都的经历,让徐则臣准确把握住不同层级城市的不同质感。
徐则臣曾创作了许多城市题材的小说,这可以溯源到他从小对“城市”根深蒂固的想象。
他自述道,他是“正儿八经”出生在农村的人,“十八岁前,什么农活都干过”。他小时候最怕的两件事,便是插秧和推磨——万分辛苦的两样农活。因此,哪怕完全不知道城市究竟是什么样的,他也早早地对城市就产生了一种“深刻的遥想”,这种想象随即化为一个抽象的符号,在他的脑子里扎根多年。
“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补偿行为。”因此,徐则臣坦言,正是出于对城市的兴趣,多年后,城市便成了他笔下常见的题材。经过不同的城市时,他最喜欢的也是花几天时间,独自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步行,他相信,从中他能看到这座城市最原汁原味的特色。
“广州这座城市,极富文艺和历史气息。”徐则臣说,这是他第二次来到广州,但他对广州的文化传统早有耳闻。早在20世纪的前30年,广州就已是一片文艺的热土,许多本土的优秀作家像火种一样播撒到全国各地,如欧阳山、草明,等等,“直到今天,广东依然保留着文化大省的优良传统,将对生长于斯的人的一生产生巨大影响。”
“所有的经历都是财富”
徐则臣曾被《大家》杂志誉为“70后作家的光荣”,也获得过羊城晚报花地文学榜年度新锐奖、庄重文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等多个奖项,其《如果大雪封门》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北上》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耶路撒冷》获第五届老舍文学奖。
“很多人觉得我很顺,其实中间经历过非常多的波折,有些甚至可能足以改变我的人生经历。”徐则臣说。
在徐则臣的作品中,常常可以见到火车、河流的故事,徐则臣承认,“到世界去”正是他创作的主题之一。他对世界的想象,就像一片漂浮在河面的树叶,树叶漂到哪,他想象的世界就到哪。这也正契合了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在村里读小学、在镇上读初中、在县城读高中,再由小城市、省城到首都,“基本上把中国各级行政区划走了一遍。”
这种生活经历,也对徐则臣的写作很有帮助。“让我熟悉各个地方、各个层次的人。”更重要的是,他能理解为什么基层乡镇的生活与意识观念,往往滞后于城市,“所有的审美与潮流,都是从大城市一层层地往下蔓延。”同时,这种“滞后”反而让他对城市、对时代、对世界抱有更大的好奇,再将这些观察、研究融入写作之中。
徐则臣回忆,在那些曲折坎坷的经历中,当下“真的非常痛苦”,“但是现在回头想,我觉得很好。”从中,他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当这些人逐一成为徐则臣笔下的角色时,他心中觉得特别笃定和踏实,因为他深知这些人“应当是什么样子的”。“对一个作家来说,你所有的过往、所有的经历都是财富,没有一种生活是会被浪费的。”徐则臣说。
活动现场,广州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童慧为徐则臣颁发“广州文艺市民空间艺术导师证书”。今年是广州市文联成立70周年的重要年份,广州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胡子英也向徐则臣赠送广州市文联成立70周年画册《初心与使命》。(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周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