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郭思琦
城中村,给人们的印象往往是握手楼、破旧等,恐怕很少有人将城中村同名人故居联系在一起,但是在广州海珠区石溪村内,却藏着“恒生银行”创始人何善衡老先生的故居。
近日,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便来到这个“低调”的故居,来一探“恒生大王”何善衡的故事
身价超400亿的“恒生大王”
曾家道中落、中途辍学
何善衡,生于1900年,祖籍为广东番禺石溪村(现属广州海珠)。祖父辈曾于广州市中心,今解放南路一带开设西成金铺,显赫一时。父亲何励峰接掌家族业务后,生意渐走下坡路。
后来,何善衡出生,没多久便家道中落,七八岁的时候,父亲病逝,一家四口生计,全部落在他母亲身上。
何老太为维持一家人生计,日日挑担上街贩卖棕绳,差时一家人连三餐都不继,还要靠邻居送米接济,而何善衡也在半饥半饱中度过了幼年。
虽然家庭清贫,何母依旧送两个儿子入私塾读书。几年下来,何善衡识得了许多字,明白了为人处世的传统道理。
后来,国家动荡、军阀割据,何家生计进一步恶化,再无法支付学费,何善衡十三岁便被迫辍学,到广州今人民南路一带的南成金铺当学徒。
当学徒却遇贵人
后合股开恒生银号
刚开始做学徒,何善衡只能做倒痰盂、扫地沏茶之类的工作。不过这份看似卑微的工作,却扭转了何善衡的一生。
在金铺中,他结识了林炳炎,并深受林氏赏识,为何善衡日后发展铺了路。在金铺过了多年的打工生涯,何善衡炒起金来。
根据当时广州黄金市场的规矩,炒金炒亏的人,名字和所欠数目就会在堂内挂单,直到款项还清方可赎回。何善衡曾三度挂单,当时他身无分文,唯有前往上海向林炳炎求助。
已经发迹、并在上海开了大银号的林炳炎并不嫌弃,亲自到码头接“落难”的何善衡,并吩咐专人安顿他。在上海的日子里,何善衡一边在林炳炎的商行里帮忙,以便筹措欠单的款项。
后来1933年,何善衡与林炳炎等人又在香港中环永乐街70号合股恒生银行,何善衡任经理。
1941年,当日寇侵华的战火迫近香港时,何善衡等人当机立断,把全部资金调往澳门,使恒生银号得以保存实力,避免了一场浩劫。
抗战胜利后,何善衡携带大量资金返回香港,参与了黄金买卖。经过三年的“黄金大战”,恒生获得巨额利润,并且成为香港黄金业界的权威。为此,恒生银号于1960年元旦正式改名为恒生银行。
1969年,何善衡领导编制“恒生指数”,作为股市升跌的参考系数。而“恒生指数”也以其科学性与权威性而为世界所接受,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捐资兴办教育、慈善事业
回馈石溪村与全社会
从一无所有的穷小子,到身价超400亿的“恒生大王”,何善衡在有所成就之后,并没有忘记回馈家乡与社会。早在1937年,当他手头稍为宽裕的时候,就出资在家乡兴建了劬劳小学,为家乡学童提供免费教育。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何善衡更是为社会福利事业捐赠上亿元,例如捐资建设石溪中医院、石溪幼儿园、建设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建设海珠区第一人民医院等。
何先生的善举没有止于上世纪,而是在一代代石溪人中不断传承与延续。石溪劬劳基金会何秘书长向记者介绍,何先生捐赠的产业收益我们都会拿出70%来再次造福石溪村的方方面面,例如教育、医疗、道路等等。我们希望通过后人对何先生捐赠产业的经营,使得何先生的福音能够延续,造福世世代代。
据记者现场了解与走访,为纪念何善衡老先生,如今的石溪村内不仅设有何善衡雕像、故居,甚至村牌坊的对联也刻着:石山永固敬老兴医乡闾普润善衡泽,溪水长流育苗宣教后代常怀仁者风(意思为青山永固,村里民风很好,敬老兴医,民众因何善衡的善举都得到了好处。溪水长流,滋润着庄稼,也像一个长者一样教育者后人,因此村民们都有仁者之风),以此来表达石溪人对何老先生的敬重。(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