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举希望的广州名师①|肩负社会担当,这个学院“后浪”勃发
2020-10-13 17:30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广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师生们以专业优势助力广州疫情防控,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尽显专业担当及年轻一代“后浪”的力量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唯
实习生 叶子惠
通讯员 穗教宣 陈苹

2020年,一场新冠疫情突如其来,打破了人们的平静生活。当普通人待在家里便是为国作贡献之时,一群白衣天使却默默走向了抗疫第一线。面对疫情,广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师生们以专业优势助力广州疫情防控,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尽显专业担当及年轻一代“后浪”的力量。

一封请战书彰显专业担当和爱国情怀

蒋义国院长现场指导广州南站医学服务点的防控工作

2020年伊始,面对严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广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便向广州市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递交了请战书。“作为公共卫生学院的师生,在那个时候,就应该站出来为群众服务,因为这就是我们的专业担当!”公共卫生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蒋义国掷地有声。在他看来,这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实践,更是对爱国主义的践行。

随后,根据市卫健委的安排,公共卫生学院主要协同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教育局等单位开展工作。同时,学院师生还发挥创造力,制作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冠病毒感染预防科普视频,由市疾控中心向全市社区推广。

“当时我们能上的人都上了。”蒋义国回忆,尽管乘坐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却仍然有许多学生在家长的支持下,主动“请缨”,义无反顾地奔赴“疫情战”。“甚至有的家长也要上。”蒋义国笑言。

“此时不上更待何时。”学院预防医学本科2018级同学麦倍玮回忆当初的逆行,依然激动,“能为防控疫情尽绵薄之力,我已荣幸至极,这次逆行也坚定了我的行医之路、敬医之心!” 麦倍玮如是说。

把课堂开在医学实践第一线

虽然疫情已基本稳住,但蒋义国坦言,这次疫情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教育的一些短板。“这是一次深刻的提醒,要求我们将疾病预防走在前头。”蒋义国表示,“我们要改变以往偏重课堂的做法,更多地走向实践、走向基地、走向社区、走向一线,把公共卫生的相关知识深入到千家万户。”

“我们始终将教学放在第一位,对学生负责任。”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系教师、教学办主任周小彦说道。他表示,学院开展了模块化教学改革,引入CDC(疾控中心)、行业机构专家,和学院导师一道开展“双导师”制培养,在课程设置上深入对接行业机构,让本科生直接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给优秀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学校还与广州市CDC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办学,成立卫生应急特色班,将校内的教学、实验与疾控中心相关部门的具体工作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靠“后浪”力量闯出一片天地

除了教学,广州医科大学还非常注重科研平台的建设和青年教师人才的培养。“我们虽然是地方院校,但我们时刻用高标准要求自己。”蒋院长坚定地说道,“我们要奋起努力,树立一个目标,在专业领域有一席之地。”

公共卫生学院于2011年成立,还是个“年轻”的学院。但是在清晰的目标规划下,目前,学院在科研方面已硕果累累。据蒋义国介绍,在学科建设方面,卫生毒理学已成为广东省重点学科,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在学术论文方面,近期学院已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影响因子15以上论文5篇。在科研项目方面,学院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以及青年基金项目等近40项,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省高校重点重大项目、高层次人才项目及地方支持其他类别项目数十项……

此外,学院也非常注重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从学术上传帮带,帮助青年教师申请项目、指导科研、教学。蒋义国表示,学院强调科研与教学结合的必要性,坚守“科研促进教学”的理念,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为老师设置培养方案。

蒋义国透露,未来学院将致力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的博士点和省重点实验室的平台建设,进一步推动学院的科学研究水平,深入推进学科建设和改革。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广州医科大学供图
责编 |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