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程行欢 黄婷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程行欢 黄婷(除署名外)
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婷 程行欢
【综述】
河源家政一条街动工建设
加快家政业高质量发展
河源有个“月嫂村”,村里有带动全村致富的能人,这是外界对河源家政行业的初步印象。但是河源的“月嫂村”到底在哪里呢?
“如果一个村有3-5个人从事月嫂这一职业,那么这样的村有150多个,村里有6个或以上的人从事月嫂的村则有100多个。”河源人社局就业创业科科长欧阳东告诉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在河源连平镇的大湖镇、东源县的船塘镇、紫金县义容镇等,有8-10人做月嫂的行政村比比皆是。“我们在紫金县义容镇摸查时,发现这些村的‘月嫂’氛围是自发形成的,规模最大的走出了40-50个月嫂。”在这些村庄里,都是出现了一两个外出学艺的月嫂,最后靠自己的勤劳与双手,走上了致富之路,并带领村里的姐妹们一起奔向了新生活。
连接这些月嫂生意和事业最重要的是“口碑”,河源客家女人的吃苦耐劳与温和善良让大家有目共睹,一些先富起来的月嫂也开始陆续成立家政公司,而月嫂们通过自发加入的微信群,相互帮忙介绍接单。“最重要的是观念的改变。”欧阳东表示,月嫂不单闯出了一条带动就业的路,更重要的是使周围的人也受到了鼓励、树立了信心,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培训,靠自己的劳动走出农村,融入湾区,主动寻找新的生活。
在河源,行业的规模和特色均已经形成,现在需要做的是结束以往小而散的局面,将这一自发的职业需求,通过政策推动实现职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近一年来,在南粤家政工程的推动之下,河源市先后制定出台了系列方案和政策,包括联合市家协推动行业自律,引导家政服务企业自觉遵守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促进了行业交流和行业评价,发动超过30家家政企业签订《诚信守法经营承诺书》,促进家政企业自觉开展家政从业人员诚信档案建设。
10月1日,河源“家政一条街”(家政超市)启动开工仪式。这也是近一年来,河源市在南粤家政工程中出台重要方案之一。“家政一条街”位于河源市区永泰路,总投资超1300万元,将建设行业诚信、家政品牌、区块链运用、就业创业和“融湾”“融深”五个主题示范街,预计今年11月底完工,为河源家政从业人员打造一个集家政展示、家政交流、公共服务、职业培训、创业孵化等功能为一体的家政服务平台。
河源市人社局副局长张文胜告诉记者,这条街将围绕创建“南粤家政”品牌体系,加大入驻企业扶持政策倾斜力度,创立一批家政服务品牌和龙头企业,打造地方特色家政服务品牌,培育能走出河源、走出广东的大型龙头家政企业。“目前已经确定引入25家河源市的家政龙头企业,河源家政一条街完工后,将加快河源家政服务业职业化、国际化、标准化、专业化、高质量发展。”
除了线下平台,这里也将打造区块链运用示范街,将在全省率先依托区块链技术打造南粤家政综合服务信息平台,解决家政企业诚信、沟通问题。张文胜表示,目前河源市人社局等部门正在建立家政服务企业、从业人员和雇主三方信用档案登记,推行家政服务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实名制管理,实行居家上门“服务证”制度。引入调解工作机制,及时妥善、公平、公正地化解矛盾纠纷,构建了和谐市场秩序,维护了雇主、企业及劳务人员的三方合法权益。在政策引导和做好服务上,引导河源的家政行业从自发走向自觉。
就业是“六稳”“六保”之首,随着更多女性同胞进入月嫂行业,“河源月嫂”的品牌也越擦越亮。
【故事】
“月嫂村”的开拓者踏上创业新征程
在河源的地图上,连平县大湖镇盘石村和龙川县上坪镇双富村只是两个不起眼的小点。而近年来,随着村中越来越多妇女进入家政行业,这两个直线距离约80公里的小村落有了共同的称号——“月嫂村”。
2010年,远嫁江西的杨新娣奔赴惠州,接下了第一份保姆工作;2012年,33岁的黄美花只身前往惠州参加育婴员培训,同年开始月嫂工作。当时的她们绝不会想到,这一步不仅彻底改写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还在自己的村落里掀起了一股外出当月嫂的潮流。
一个样本:“第一桶金”和误解同时到来
2012年,黄美花在一家纸箱厂上班,丈夫在惠州工作,家庭收入仅3000元;而三个孩子的养育、尚未装修的一层新房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在与姑姑的一次交谈中,黄美花得知,姑姑有朋友在惠州当月嫂,收入很可观。在拨通电话向对方深入了解后,黄美花向纸箱厂请了假,攥着3300元的培训费前往惠州。
“第一笔培训费还是小姑子借给我的,直到2014年初我才把这笔钱还清。”黄美花回忆道,当时报名初级育婴师课程的人较多,但培训机构的讲师看她比较年轻,建议她考取高级育婴师证书,她也欣然接受。
在自己孩子满9个月的时候,黄美花才接下了第一份月嫂工作,虽然第一个月工作天数长达26天,但当月就赚了4500元。在收获当月嫂“第一桶金”的同时,家中的老人小孩却无人照看,黄美花便建议丈夫在家里帮忙料理家事。
这在固守“女主内男主外”观念的农村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夫妻两人频频发生争吵。“只要你老婆做的是正规工作,你在家带小孩又有什么关系?将来我会把家里装修得很好,会做出成绩来。”黄美花总这样劝说心理不平衡的丈夫。
在进入家政行业之前,杨新娣随丈夫去了江西,在当地成为了一名幼儿园教师,收入较低,这让她开始探寻其他就业方向。2010年,杨新娣开始到惠州做保姆、考取高级育婴师证,而后又到深圳做月嫂,并作为所在公司的重点培养对象前往北京、香港乃至法国接受培训。
“家里人也好,同学也好,很多人都不赞成我去做月嫂,觉得我就是在做伺候人的活。”杨新娣坦言,自己考虑过转行,但最终还是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潜能只能在家政行业得到发挥。
一股潮流:越来越多村民渴望进入家政行业
2014年,黄美花利用做月嫂攒的钱,将家里的一层土砖房建成了三层楼的小洋房,这种变化吸引了村里其他妇女好奇的目光。黄美花是个喜欢分享的人,每当有人问起,她便将自己掌握的母婴知识、考证经验和收入变化全盘托出,实用的知识和有竞争力的收入让许多同村妇女心动不已。
对于有入行意愿的同村姐妹,黄美花会建议她们参与职业培训并考取资格证,为了提升自己的口碑,她还会进行手把手的免费教学,再利用自己积累的人脉为她们介绍客户。黄美花笑着说:“许多人到我们家来请教,我特意买了两个仿真娃娃,还添了一张美容床,专门用于培训。”
堂弟媳妇钟巧芬是盘石村里第一个由黄美花帮忙推荐客户的月嫂,当时年仅25岁。客户最初了解到钟巧芬的情况时,认为她缺乏经验而心存顾虑。“你就试用她一个礼拜。”黄美花信得过自己亲手培训出来的月嫂。最终,钟巧芬的工作也得到了客户的认可,一做就是5年,月薪从在工厂打工的4000元一路涨到1.38万元,在惠州买下了一套房子。
据了解,2012年至2019年,大湖镇盘石村、新建村和忠信镇已有19位妇女在黄美花的带领下进入月嫂行业。
今年,在河源市人社部门的支持下,回到河源发展的杨新娣则将家政服务公益培训课堂“搬进”了双富村。7月,她首次为该村的13位村民讲解和演示母婴护理知识,在第二次公益课上这个数字扩大到40人。
上坪镇政府也主动邀请杨新娣将公益课开到镇上,在刚刚过去的9月,杨新娣的公益课在镇政府举办,有100多人前来参加培训,经调查其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有意向从事月嫂事业。
一种模式:“月嫂村”的形成能否复制推广?
如今,“月嫂村”的开拓者们相继成立了自己的家政培训公司,通过技能培训和推荐就业的方式帮助更多人进入家政行业,擦亮“河源月嫂”品牌。
去年11月,在河源各级政府的支持下,黄美花在连平县城开办了连平美花家政服务有限公司,继续为月嫂们提供免费岗前培训,今年该公司也被认定为家政龙头企业,获邀进驻河源的“家政一条街”。黄美花还担任阳光度集团河源城市运营中心的家政总监,目前该公司正在申请职业培训机构经营资质,将为家政行业输送更多专业人才。
今年3月,杨新娣在河源创办了熙润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和职业培训学校,并担任执行校长兼项目经理。杨新娣介绍,公司的业务分为两大板块,一方面坚持“不培训、不上岗”的工作理念,为签约的月嫂提供系统且专业的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则利用现有的客源渠道为月嫂们推荐客户,通过和养老机构、月子中心等机构合作拓宽就业渠道。
杨新娣说:“从进入这一行起,我要做的是朝更高的方向走,保姆、月嫂不是我的目标,培训讲师也不是我的目标,我要开一家公司,解决更多人的就业,这是很有自豪感的。”如今,她的愿望正在河源家政市场的土壤上加速实现。
【数说】
自实施“南粤家政”工程促进就业工作以来,截至今年9月,河源已建立家政行业信用体系,有超过30家家政企业签订《诚信守法经营承诺书》;开展家政服务培训6404人次,带动就业创业超过1.2万人;打造“河源家政”品牌,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郑宗敏